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我为什么优秀?因为我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精选

已有 14718 次阅读 2018-6-16 13:04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中国科学院, 优秀研究生, 毕业生

 

“我为什么优秀?因为我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王德华

 

每年的5月和6月间一般都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毕业的时间,这段时间学生和导师都很忙。我们实验室今年增加了一个新的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讲述他们的趣事、乐事、难事和辛酸事,要求就是不要把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再讲一遍。这次邀请了2位博士研究生报告,两位的报告题目分别是:“我博士阶段遇到的问题和体会”、“从独立实验到独立思考-硕士到博士的蜕变”。

报告出乎意料地好,出乎意料地吸引人,出乎意料地精彩。

说出乎意料,我没有想到他们的讲得这么有趣而有内涵,也没有期望所有研究生们会安安静静地听下来。一个报告沉稳平和,一个报告活跃幽默,一个侧重了一个个科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一个侧重了科学问题的困境和研究生生活的感悟。我也是在喜悦、期待和赞赏的心境下,专心地听完了他们的演讲。他们在学术之外的另一面的才华表现,也让我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新的理解。年轻人不乏智慧和幽默,身上有各种武艺和才华,需要社会给他们机会去展示。

通过听学生的报告,我也在思考这些优秀学生的素质特点到底有哪些?哪些方面的与众不同使得他们走到了今天的优秀呢?我觉得有以下共同点:

 

首先是对专业的热爱和喜欢。这一点的重要性不用多言。从学生们对自己研究内容的充满感情地娓娓道来,那神态那手势,足以感染你,原来他们的研究是那么有趣。

一旦喜欢上了一个专业方向,就会舍得花时间去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所以,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很熟悉,重要的技术手段很熟悉,基础知识和概念很扎实。自己经历过的,钻研过的,一定是印象深刻的。我也经常给我们的研究生说读研究生,做学问人,一定要做到专业化。他们的表现就很专业化。

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优秀的学生都很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个方面很能说明学生的智慧和聪明,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敏锐嗅觉,利用自己良好的基础知识,对各种可能性做出的严谨的推理和逻辑分析,是一个科学问题逐步深入和逐步找到答案的保证,这个过程也是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苦味变甜味的感觉,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验到。

 

坚持和灵活。坚持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年轻人容易在困难面前低头或绕道,所以毅力和坚持就是很难得的素质了。有了这个特质,肯钻研,遇到困难不畏缩,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分析,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怕失败,失败就静下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继续。只要理性,只要路线对头,最终就会有好结果报答。坚持的同时,也要灵活,根据学术界的最新进展或自己对某些方面的新的理解,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不教条,不保守,喜欢讨论,善于接受好的建议,都是走向优秀的可贵的涵养。

高起点,重视基础积累。优秀的学生都很重视本领域的发展,包括国际学术界的发展和本研究集体的基础积累,善于综合、提炼和提高。在良好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是学术发展的要求。优秀的学生都会注意和善于利用这一点,所以他们的课题起点高,基础好。

有信念,有追求。这也是优秀研究生很突出的一个特点。优秀的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发挥潜力的平台,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需要的是支持。之所以优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心里有梦,有追求,有目标。因为有梦,有追求,有目标,不懈怠,珍惜机会,把握机会,所以就成就了他们今天的优秀。

一位研究生在描述自己遇到困难如何鼓励自己去解决的时候说,“因为我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这句话虽是调侃,也不是调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就应该做到优秀,也有能力和条件做到优秀!这是信念,也是一种自我要求。优秀自有优秀的素质。

要问优秀的研究生到底是怎么练成的?我在此也借用学生报告中引用的蒲松龄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119266.html

上一篇:小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下一篇:我们所的第二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30 李东风 谢平 范振英 武夷山 何海 熊建华 史晓雷 吴斌 周浙昆 黄永义 郭战胜 胡萍 梁涛 文克玲 雷宏江 秦占杰 张忆文 蒋继平 李毅伟 周忠浩 蒋永华 彭真明 张成岗 徐旭东 钱家骏 孙颉 刘振斌 周猛 zjzhaokeqi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