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随笔)再下扬中

已有 2772 次阅读 2016-6-20 15:53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笔)再下扬中

(随笔)再下扬中

黄安年推荐帝国良民的博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6月20日发布

(随笔)江扬中》博文,为帝国良民blog的个人空间http://blog.gmw.cn/?278171(2013-05-15 22:47:39)发布。这篇博文所以值得关注是作者随文中“老板”在一个月左右时间里两下扬中寻根。“与乡亲们的交流几乎都是围绕着已经被文革毁灭的家谱记忆以及村民们津津乐道的、在当地著名的黄家水圩老宅,所谓的九十九间半展开”,“家谱是一时难觅踪迹了”。博文中还有来自扬中县文史档案馆记载的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口述片断。相信扬中宗亲们看到,会引起版个世纪前那场浩劫的时代记忆。

我们不能要求见证这一难忘情景的帝国良民记叙处处与保存的家谱相符,(例如公义会和还是“恭懿惠和”就有待核实)。《我从江洲来日志》(黄家水圩的天空)的博文也转贴了这篇博文(2014-01-17 12:58:46 )。

博文中的照片读者可以查原始博文中找到,文中和探寻家谱相关的文字我放大便于阅读。

******************

(随笔)再下扬中

(2013-05-15 22:47:39)

帝国良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ogewen3761

5月中旬的南京,天空通透,格外的蓝,初夏的阳光开始变得格外刺眼,也显得少了些柔和,温度窜升到了30摄氏度左右。下午就跟着我们董事长黄昕先生从沿江高速直奔镇江方向的扬中市。这是清明以来第二次随黄总下扬中,目的仍然是随同黄总不懈的寻根之旅,而这次接待我们的也还是黄总在网上新认识的扬中黄姓宗亲黄俊先生,同样是一个办实业的成功人士。所谓血浓于水,一面之交仅仅因为双方的祖先来自同一个祠堂而让他们见面时亲如一家。

刚刚进入扬中市界,其实扬中本来就是一个由长江冲击而成的岛,也就是越过长江大桥,即进入扬中,我们一行在桥下等了十多分钟,一辆奔驰载着黄俊夫妇停在了我们身旁,大家寒暄过后直切主题,随着奔驰车向长旺乡方向急驰,十多分钟时间,我们又来到了那个叫做长旺黄家水圩的苏南农村。由于上次来这里黄总由家谱“字派”而完全确认了自己家族正是从这个地方迁入靖江,也就是认定了长旺黄家水圩就是自己的根,因此这次匆匆忙忙应朋友之邀再次赶到这里,更多的目的是希望从那些能上能下了年纪的黄姓宗亲嘴里挖掘出更多关于祖先有价值的资料,更试图了解到可能留在世上的家谱之蛛丝马迹。

我们将车停在进村的大路口上,进村之路显然也是沿着与长江相通的水道而行,虽然水道年久失修显得破旧衰败,但仍能通过外貌看出曾经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布局;一条流水贯穿全村,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因为地处长江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坦,并无山丘,倒是人工凿成的水系小河纵横交织,加之苏南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堪称鱼米之乡;只是如今的苏南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农村建设,让原本江南水乡少了些古朴清秀。倒是一位提着棕叶的农妇走过,突然才让人想起了端午临近的乡村气息。





就象上次进入黄家水圩一样,几乎清一色都是黄姓的村民们对外来寻亲的一行人彰显出相当的热情,仿佛看不出双方都是陌生人,有的只是热情和无拘无束,倒茶敬烟,有问有答,一些年纪稍老者也被请了过来,短时间内身边就聚集了不少人,一场类似于口述历史的乡村寻根调查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轻松的展开。可惜他们相互之间吴语乡音的交流,对我这样一个来自湖南的外乡人来说,几如天书,不时经常要靠黄总翻译才能听个明白。但其中的热情与豁然,透露出来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典型的苏南水乡文化,让人感受到难得的质朴与真情。

与乡亲们的交流几乎都是围绕着已经被文革毁灭的家谱记忆以及村民们津津乐道的、在当地著名的黄家水圩老宅,所谓的九十九间半展开,这个当年让黄家引以为豪的九十九间半,甚至进入了扬中县志和县文史档案。村民们对九十九间半的记忆也几乎停留在了文革之前的亲眼所见以及文革后至今的口口相传。家谱是一时难觅踪迹了,让大家对续谱之难度有了切身体会和认识,但大家对按照家谱字派来区分各自的辈份,倒是相当的严谨,也似乎从来不会出差错,就仿佛一个古老的遗传密码,传承着既是宗族的也是民族的血缘和文化。比如按照国家有道,天子万年,贤良方正,公义会和的排序,黄总排字辈,黄俊晚一辈为字辈,村中甚至尚有一93岁的老教师变与黄总同辈。乡亲们无不自豪的向黄总说起目前在中央担任监察部长(前中纪委副书记)的黄树贤同志就是来自扬中长旺的黄家水圩,而且也排贤:字辈;在一个自古即有光宗耀祖传统观念的文化土壤中,家族中能走出若干社会贤达、国之精英的,当然能引发整个家族的骄傲,并以此激励后生努力向上,这或许也是传统宗族文化中的正能量之一吧。

上次第一次随黄总来扬中长旺,基于对父辈口述模糊的家谱字派的寻找并确认,于象解开的遗传密码一样找到了自己的血脉亲缘之源,中国的文化就是如此奇妙,靠祖先编写的一串汉字词汇,就能认定子孙不会血缘辈份错乱。尽管至今仍不能找到更详细的家谱,但有了上次一个好的开端,再加上总能遇到这些热情的宗亲朋友的帮助,黄总也由确信无疑自己的祖先就源自这个小小的村庄到今天开始更执着的试图解开祖先的历史,并籍此寻找未来的方向。

这次来扬中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村民的口述,进一步了解到有关九十九间半的传说,七十多岁的老人都会神气的回忆那时的一些场景,说祠堂里都养了祠差(相当于武装的家丁),负责保卫祠堂宗族和惩处违反家规的族人等等,甚至说别的人家办婚丧嫁娶放的是鞭炮,而黄家当年是一路鸣枪,势力可见一斑,虽无法考证,但老人们众口一词的述说,仍能让人感受到那里长旺黄家水圩的兴盛。

关于村民们说得最多的长旺黄家水圩九十九间半的故事,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记忆里,只可惜因历史的原因没有能保留下来,这段口述传说,或许还值得我们回味,毕竟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就基于这一个又一个靠家庭和家族的片断组成,以下是来自扬中县文史档案馆记载的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一些口述片断:

长旺六大队黄家水圩里,有一座面积较大的古建筑群,那就是九十九间半。青堂瓦舍,层层叠叠,错综相连。这座古建筑群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整个建筑约占地二十多亩,共建筑房间近百间,有平房、阁楼、厢房-----房屋分类也较多,其中分敞厅、戏楼、客堂、花厅,还有饭厅、寝室-----等等。听说敞厅最大,室内富丽堂皇,约有十多间屋,这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戏楼也是玲珑奇巧,当时前边是戏台,后面就是宴会的地方。整个建筑群,幢与幢之间、楼与楼之间,前后左右,都有用方井石铺成的甬道、天井,四通八达,浑然一体。

长旺的九十九间半究竟是如何建造起来的,这还得追溯到二百多年前。这座建筑群大约建于清乾隆与嘉庆年间,相传,先前黄家很穷,直到字这一代,还只能靠饲养鸡鸭等家禽来维持全家生活。(由于此人已不可考,权且称之为黄家)。黄家生有五子,分别题名为有贤、有义、有礼、有智、有信。其中有贤为长,与其四弟为同父异母。传说有一年冬天,外面正飘着雪花,黄家外出去挑柴禾,途中偶见一女婴躺在地上,正哇哇哭叫。说也奇怪,地上已积了一层白雪,可小女孩身边却毫无片雪,地面干燥。黄家见这女婴无人领养,十分不忍,便抱回家中,悉心抚养。抚养成人后,便把她配给长子有贤。婚后夫妻恩爱,生了道权、道衡、道忠、道正四个儿子。始初黄有贤只凭租田所得,建了几十间房,后来他的四子道正中了武举。通籍后,日有廪稍之供,岁有高俸厚禄,家中逐渐富裕起来。嗣后又继续建房,瓦匠、木匠、雕匠、石匠,都养在家中,日日做、月月建,经过数年,方才建了近百间。可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即两代,家中生了几个败家子。其中一个叫黄子荣,又吸鸦片又赌博,几个庄房就白白的断送在他们手中。从此黄家开始走下破路,再也没有建房。

到了第五、第六代,即万、年二代,正好是抗日战争期间,一九三八年秋,新四军挺进纵队的后方医院(简称新四军战地医院)就设在这里。40年初由于叛徒告密,日本鬼子前来扫荡,院中居民英勇机智地与敌人周旋,巧妙的胡弄日寇,其中黄万庆同志为了保守秘密,牺牲在日寇的屠刀之下。

九十九间半建成后,由于黄家子孙满堂,攻书上学很不方便,于是便自家办起了家塾,后来邻近的一些孩子也来这里读书上学。这家私塾一直办到解放。解放后,黄家便腾出十几间供人民政府办学之用。从此以后,学校便在此办了三十四年,直到1983年,学校新建了校舍才乔迁新居。

九十九间半原是一个文物宝库。其中有绘画、书法、雕刻、刺绣、陶瓷等等。可惜在文革中,九十九间半遭到空前的洗劫。石雕被砸了,木雕被铲了,房板也被拆掉,成了一块一块的鼓动牌,还有当年那一块极珍贵的龙珠匾,也作为四旧被革掉了。据说当时珍藏的一幅著名的唐伯虎山水画、仙鹤中堂以及其它十多块匾额也惨遭不幸。九十九间半也由于火灾,解放前烧毁了五间,解放后又烧掉了四间。

如今居住在九十九间半里的居民还有三四十户,可算是较大的村民小组,现在大部分房屋已经拆去,代之而起的是新近修建的新式瓦屋。

这份上世纪80年代的地方政府档案的口述记录,至少证明了80年代尚存在至少三四十户人家的部分古建筑,可惜当时似乎同样没有考虑到如何保留和修复具有文史价值的九十九间半老屋,到今天我们再来追寻,早已经踪迹全无,被一座座苏南典型的别墅群所代替,不能不说有些遗憾。如果能留到今天,恐怕至少也是一项值得人们光顾和追忆的浏览文物古迹了。

说起九十九间半,其实在镇江一带凡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其实也是当地老百姓对一些官宦、豪富们上规模的住宅的一种俗称。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只是历经战乱与文革浩劫,能保留到今天的类似建筑可谓少之又少,象比如黄总一样继续在内心世界执着追问着“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的当代中国人,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自我完善,也是一种建立在对历史尊重基础之上的人文思索。对自己的祖先、对祖先的历史轨迹常怀敬畏之心,其内心世界才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寻根,对一个人而言,虽然知道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却都想了却内心的愿望;人一辈子,在生活的旅途上奔波,打拼,奋斗,为的又是什么?其实人往往会追问自己、在反思人生的时候,才会发现都似一叶浮萍,随着先人、随着父辈、也随着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而风荡涟漪,或向东,亦或向西,很多时候并不知自己的根,到底在哪儿?不知哪是起点,哪是归宿。

我赞赏这种对自身历史执着的追寻,当然我们也只能利用工作的短暂闲暇之时去不断的追寻历史的片断,并籍此希望通过这些记忆的片断来拼凑出一段家族历史;美丽的扬中,其实也正是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家族及后人们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不断耕耘播种,血缘维系着一个个家族乃至民族,传承着历史,编织着未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5c1c60102ebve.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85771.html

上一篇:(随笔)清明扬中行
下一篇:(随笔)江都嘶马匆匆行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