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随笔)清明扬中行

已有 2669 次阅读 2016-6-20 10:58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笔)清明扬中行

(随笔)清明扬中行


黄安年推荐帝国良民的博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6月20日发布

《(随笔)清明扬中行》博文,为帝国良民的博 (2013-04-06 00:01:5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5c1c60102eb0e.html)发布,虽然距今三年,但是对于探寻润东黄氏家谱的宗亲们来说依然很感兴趣,问题不在于其中所述是否全部与原始事实相符(例如公义会和还是“恭懿惠和”就有待核实),重要的是这一探索精神和过程。《我从江洲来日志》黄家水圩的天空)的博文转贴了这篇博文(2014-01-17 12:47:42| )。

博文中的照片读者可以查原始博文中找到,文中和探寻家谱相关的文字我放大便于阅读。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扬中润东黄氏的后人已经开始了紧张有序地认宗、追根、续谱、修祠、建网等分工作了。

征得同意,笔者在此推荐发布。

*******************************

        古人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我是清明四月下扬中,其实江苏扬中与扬州倒是在地理位置上紧挨在一起的,作为长江长期冲击形成的一个岛,与扬州隔江相望。

百度一下这个江苏小城是这样描述的:扬中市隶属于江苏省,由镇江市代管,位于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中下游(由大小4个岛屿组成),西南与镇江新区、丹阳、常州新北区一衣带水,东北与扬州江都区和泰州高港区隔江相望,是镇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荣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江苏综合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6%,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I级标准。扬中是一座新兴的港口、工贸、旅游且适宜人居和创业的江南小城。

按天气预报本以为今年的清明又是所谓的细雨纷纷,然而天公作美,一早起来才发现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实在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机。可为什么我们要舍近求远选择距南京140多公里的扬中,其实也是我们老板黄总突然想起趁清明假期去镇江扬中顺便寻根,据说是其黄氏家谱中迁移靖江前的发源之地,只是因为历史久远,一切都成了神秘而模糊印记,我想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在内心问自己一个朴素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文化的,又何尝不是每个中国人时刻牢记在心的宗族文化传承呢。

清明节,万物萌生,对中国人来说其实是一个有丰富意涵的民俗,除了是祭祀先人、寻根问祖的图腾,在古代同时还是一个踏青春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文体活动日子。好在今年的清明恰巧风和日丽,我们一行人午后起程,沫浴着春色阳光,驾车从沿江高速直奔镇江扬中,本来两个小时的车程,在一个叫圌山的脚下,却被庙会春游的车流堵得如蜗牛爬行,好不容易穿出了景区由金港大道进入了扬中市区,真让人感叹,清明节,似乎所有的私家车都开出来了。

       好在我们要去的那个长旺乡村的老村书记带着人早早的就在城里等候,说起来老书记与黄总的结识也真是奇巧,两人不久前在重庆上了同一班飞南京的航班,仅仅从老支书熟悉的乡音里,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找到了交集语言,而更巧合的是老支书所在的村,恰恰就是黄总一直想去探访的祖籍所以在地,真是应了那句无巧不成书的老话。而我们到了扬中时,老书记真诚而热情的态度,让我们都毫不怀疑,他与黄总似乎是一对老相识、老朋友,确实让我见识了扬中人的好客与纯朴,这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南农村,恐怕与其人文风气、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扬中作为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并荣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号称江苏综合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之后我们在深入乡村的踏青春游和寻根之旅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感受。首先是这里给人感觉是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污染的企业,富裕的农村,到处都是整齐干净的别墅式住宅,农田与整洁的绿化带相互掩映,在这个由长江冲击而形成的岛上,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生态环境。而这个四面环水的岛上,竟然生活着三十多万居民。旧时正值油菜花开的季节,成片成片的金色油菜花与同样成片成片的绿色麦田错落有致,让人置身于这江南田园风光之中,呼吸着难得的清新空气,享受着久违的温暖阳光,可谓心旷神怡。

      不过当我们陶醉于扬中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留连在麦田和油菜花之间的时候,黄总更倾心的却是他寻根的强烈欲望,毕竟这里是他曾经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祖先生活和发源之地,现在终于亲身置身于这充斥着血缘亲情之地,驱使着他更急切的想探寻更多关于家族和传承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或许正是我们平时最在乎的所谓的文化。

老书记从上世纪的1975年就担任村支书,从一个年产值不足百万的村直到现在十数亿的规模,应该说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也因为他对环境和村民的熟悉,带着村里的干部、带着黄总寻访村中黄姓老者;所到之处,村民都显得相当的热情,纷纷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但大家都一致表示极其遗憾的是,民间的族谱,或者说家谱几乎都在文革期间被破四旧给破掉了,加之知道详细情况的老人要么走了,要么年纪太大记忆力衰退,更多的只是靠拼凑出来一个个家族历史的片断。让黄总高兴的是他在这个村庄里,终于打听到了从自己父亲处获得的排家族辈份的字派,而中国人传统的排辈,都是按家谱之字派起名的,所以象孔子这样的大姓,甚至能追溯到二千多年来七十多代子孙,这或许是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还在原地域内居住着同一种族的根本原因。

黄总原来只知道自己最后一个居住在扬中的祖先是字辈,迁移靖江的祖父和父亲分属于字辈,自己是字辈,因为村里的黄姓依然知道自己应该属于什么辈份,大家拼凑出来的这族谱字派国家有道,天子万年,贤良芳正,公义会和,终于象解开的遗传密码一样找到了自己的血脉亲缘之源,中国的文化就是如此奇妙,靠祖先编写的一串汉字词汇,就能认定子孙不会血缘辈份错乱。尽管至今仍不能找到更详细的家谱,但这或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至少确信无疑自己的祖先就源自这个小小的村庄。

作为一个陪伴清明踏青的外人,我同样感受着这种外乡文化的氛围,老支书的热情、当地村民的质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知道是族人寻根,很多老者都会骄傲的述说他们自己看到过的或从上辈口口相传的家族历史故事,比如长旺乡黄家水圩的九十九间半老屋的规模,包括规模宏大的黄氏祠堂等,让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津津乐道,因为仅仅只是毁于文革期间,很多人至今还记得连片老屋的房梁最粗的达直径数尺。探访中有位仍居住在乡下现已93岁的黄姓老教师,温文尔雅,思维敏捷,他居然与黄总同属字辈,说起自己的先人,据说是随同明朝朱元璋的开国大将徐达隐退后定居于扬中长旺,并建造了九十九间半的规模民居,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并以此为起点,耕读为家,走出扬中,人才辈出。经过文革过来的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文化的传承之重要,而毫无疑问,汉民族文化传承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之一便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宗亲观念,那些在文革中遭受毁灭的宝贵家谱档案,也成了人们心中最大的遗憾,要知道家谱,其实表面上看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其实内容里记录的却往往是民族繁衍生存历程、发祥之地等诸多重要历史信息,也标志着中国人久远的血缘、历史和荣誉。

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却尽情欣赏了扬中秀美的田园风光、领略了当地乡村积淀于民间丰富的人文文化、感受了苏南富庶的经济成就,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这种感受无疑是极其难得的,尤其是通过在乡村的探访交流,更得到了从扬中景致外观到对地方人文文化的立体感受,老支书和村民们的热情诚恳,就象这里秀美的村庄、生机勃勃的环境一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扬中还有许多值得在这趟清明踏青之旅、寻根之旅中写上一笔的地方,扬中的美食、扬中的夜色、扬中的圌山,------不一而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文化,毕竟不是走马观花能够道来,管窥而已。

http://nanjingabnen.blog.163.com/blog/static/2309780182014017043127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5c1c60102eb0e.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85708.html

上一篇:润东黄氏十修族谱领录告诉我们什么?
下一篇:(随笔)再下扬中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