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切莫迷信计算机的统计数据——从安徽省高考漏统分的渎职行为谈起

已有 4730 次阅读 2007-6-28 07:59 |个人分类:美国纪行见闻(A)|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切莫迷信计算机的统计数据——从安徽省高考漏统分的渎职行为谈起

 

黄安年文  2007年6月28

 

现在一些人对于计算机的统计数据十分迷信,以为那时绝对不会错的,结果在今年刚刚结束的文科试卷的成绩统计中出了一个特大的漏子,居然将文科综合科目第39题考分的成绩没有统计进去,而这道题的满分是32分,因为造成对于安徽省26万报考文考科考生的成绩和文科录取线一本、二本、三本划分的错误,这个严重错误,为何未能让它“胎死腹中”呢,这里从不要迷信计算机的统计数据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还在安徽纠正这个错误并在27日晨重新公布文科26万考生成绩和划定各个档次的录取分数线前三四天,我已经听到在北京的一位农民工家长亲口问我,她女儿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和她自己的估分差距很大,尤其是综合成绩,想查分,但据说今年是不准查分的,怎么办?我说,不让查分怎么行,万一错了怎么办,这不冤枉人吗,在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如果成绩判分和统计出现问题,这个公平等于是建筑在错误基础上的所谓公平了。我没有想到,现在的问题居然出在计算机的整体统计上,而不是个案的统计数据上,既然计算机整体统计都出错,那么个案统计和人工判分阶段呢?难道我们不要举一反三么?

 

首先,对于这套分数统计的计算机的软件我们是不能迷信的,尤其是使用软件的教育部门。现在的微软软件还都要不断完善,何况仅仅第二年使用的新开发的软件。我想至少这个软件缺乏统计漏项的反复提示功能,因为有了这项功能即使在整体或个案录入时漏了一项统计数据时也会由计算器自动提醒操作员的。

 

其次,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人员对于统计工作的精心照料、精心组织和十分专业,绝不能出错。即使再好的软件,数据也是要由人来操作录入的,如果录入出了问题,数据就不可靠,而问题的发现需要精心和专业,设想如果操作人员及时将这些项目的成绩和去年简单对照一下也会发现有问题了。显然组织者缺乏这一步,而操作员也没有细心地对照。

 

第三,现在的许多教育管理人员患了计算机依赖症,迷信计算机的统计,疏远对于计算机统计的组织管理工作,以致造成像安徽高考中这样严重的错误。这次的错误发生在安徽高考成绩统计上,却全国所有的计算机统计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

 

这次漏统事件影响安徽瑁全社会,震惊全国教育界。27日晨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紧急通告说:“经核查,今年我省文科考生“文科综合”成绩统计有误,我们真诚向全省考生和家长道歉。现全省文科考生各科成绩已重新统计合成,请广大文科考生于6277通过16887722、安徽招生考试网(www.ahzsks.cn)、安徽教育网(www.ahedu.gov.cn)查询重新划定的文科本、专科各批录取最底控制分数线和本人各科成绩。我院将发放新的成绩单。合肥咨询会(文科)推迟到2713时进行。”

 

  我们知道由于这次统计错误和有关领导的渎职,造成了26万人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生成绩分档表重新排名,和安徽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文科最低控制分数线重新划分

最新    一本551     二本515    三本493

原来        537          501       481

 

 

第四,社会监督是促成错误发现和得以改正的主要原因。这样严重的错误安徽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居然迟迟没有发现,如果不是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强烈反应,恐怕还会造成更大的祸害。设想如果学生开始按照错误的成绩和录取线报名了,如果高等院校开始录取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何领导没有发现这样的严重事故?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计算机统计这样的工作呢?

 

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官员麻痹大意之风”问题,而是要一查到底,追问某些官员的渎职。

 

(写于200762723

*******************************************

附新华网报道:

安徽省高考漏统分事件暴露地方官员麻痹大意之风

20070627 20:04: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6月27日电(记者 蔡敏 熊润频)安徽省今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试卷因计算机漏统了第39题考分,致使全省文科考生成绩有误,有关部门不得不重新统分、重新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27日说,专业技术公司技术人员操作失误是造成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然而,专家、家长、考生质疑声一片,直指这一事件暴露出地方官员麻痹大意之风。

6月25日,安徽省2007年普通高校考生成绩和各批次分数线公布之后,一些考生、家长以及有关方面反映,今年的文科分数线较往年相比过低,特别是文科综合成绩与考生自估成绩相差较大。

26日,安徽省教育考试院安排技术人员对文科综合阅卷数据进行核查,发现了统分错误。

程艺27日在向全社会道歉并解释这一事件的原因时说,安徽省采用的高考统分软件是全国许多省份通用的软件,今年是第二年使用。今年在对文科综合科目成绩统计程序进行改进时,由于专业技术公司技术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文科综合科目第39题考分整体漏统,该题分值32分。

记者初步调查了解到,安徽省使用的高考统分软件来自深圳市海云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深圳市政府首批批准入住深圳市高新区“深圳软件园”(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教育考试行业网上阅卷系统软件及相关软件开发。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高考向来“以分数论英雄”。考生多一分可能金榜题名,少一分则可能名落孙山。因此,高考一直是中国人一生中“最谨慎对待的事情之一”。

面对如此重大的考试,出现问题后把责任推向“计算机”,许多专家、学者及家长、学生认为缺乏说服力。

孩子在合肥市六中读书的一位家长质疑说,高考阅卷结束已有数日,为什么安徽教育厅和考试院没有一点点敏感性,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为什么到了一些考生提出查分后,才发现问题?试问,如果没有考生查分,真相是不是就要被掩埋?

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再好的设备也取代不了责任心,这一事件集中暴露了一些地方官员麻痹大意之风。

安徽省有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包括延长查分时间,顺延填报志愿时间等。

但是合肥市六中的考生余晓希面对记者,仍然泪流不停。尽管重新统分后,他在新的分数线中上升了一个批次,但是仍久久不能平静:“自己一生都将难以忘记这个‘巨大的玩笑’。相关工作人员竟然拿决定考生命运的考试当儿戏,怎能不让人愤恨?”

眼下正是中国许多省份公布高考成绩,学生填报志愿的关键时间。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本着对考生负责的精神,各地都应多些慎重。高考统分有误还为接下来如何保证高考录取环节的公正性,以及地方政府完善各方面工作敲响了警钟。

??

??安徽高考文综科目统分发生错误 分数线重新划定

??针对今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统分失误事件,安徽省教育部门通过当地媒体公开向考生和家长致歉。27日上午,省招生考试院副院长沈滔对前来询问的考生和考生家长当面致歉,并回答了他们的质询。但部分考生家长对于道歉并不满意,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质疑。

??安徽高考文科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已重新划定

??安徽省今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成绩因计算机漏统了第39题考分,致使文科考生成绩统计有误。目前,安徽省正采取紧急措施对这一失误进行纠正,文科考生成绩已重新统分合成,文科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也已经重新划定。

**********************************

高考统分错误,是人错还是电脑错?

20070628 00:00:42  来源:新华网

毛建国

安徽省教育厅通报,今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成绩因计算机漏统了第39题考分,致使文科考生成绩统计有误。文科各批次(含艺

体类)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将重新划定,查分时间推迟至29日,志愿填报时间顺延至71627《新安晚报》)。

应该说,电脑的出现,不仅让高考阅卷提高了速度,也提高了准确率。然而安徽高考计算机统分错误事件,却硬是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

高考统分错误,到底是人错还是电脑错?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人的作用还是主要的,毕竟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且不说电脑是人研究出来的,电脑的具体应用程序是人设计出来的,就是在使用中,人也是起主导作用。即便电脑再先进,但如果操作者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同样会犯错误,甚至错误更大、更严重。

按理说,高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相关工作人员理应慎之又慎才是,怎能会犯“计算机漏统了第39题考分”这样一个低级错误呢?这也难怪,事后相关部门将责任归罪于电脑后,引起人们的普遍质疑。

虽然事后相关部门及时表达了诚恳的致歉,然而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依旧难以消除。统分错误的发生,不免又加重了部分家长、考生的担心。人们有理由怀疑,电脑能在这一道题上漏过,那么在其他题上会不会也有错计或者漏计呢?此外,推迟查分,推迟填志愿,这种心灵的煎熬以及对高考严肃权威性的损害又岂是一声道歉所能消融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873.html

上一篇:1991年春纽约行(1991年3月27日—4月2日)
下一篇:在房东罗得岛消夏别墅做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