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小议家、家庭、家族

已有 2423 次阅读 2019-2-8 07:31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小议家、家庭、家族

 

小议家、家庭、家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2月8日发布(第20858篇)

家国情怀既是历史积淀的情怀,又是现实生活的思绪。如今说起这个家字,和千百年来的家族、几十年来的家庭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514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中国家庭60多年来变迁的特点和趋势作出系统分析。指出家在变小,户均人数由5.3人降至3.02人;孩子变少,单身贵族”“二人世界占四成;长者增多,逾8800万户家庭有65岁以上老人;分了又合,新型直系家庭10年增加25%;流动不省心 留守不放心。

如今我们看到这种趋向有增无已,同时还出现家庭成员走出国门的移民趋势,部分家庭关怀布限于国家和地区的特色;看到小家关注大家庭和家族兴衰的发展趋势。单个小家无论是刚刚组成的年轻人还是高龄老人感到大家和家族“抱团”的需求,每年春节就是这种情怀大家庭热潮的反映。我们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需要加快建立家庭数据库,为小家、家庭、家族、家国情怀的细微变化提供科学、快速的基础数据。

***********************************

全国共有家庭4.3亿户

1400100953000 来源: 西安晚报

在人口政策、城镇化和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发生着哪些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14日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对中国家庭60多年来变迁的特点和趋势作出系统分析。

家在变小

户均人数由5.3人降至3.02

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中国已是平均家庭规模较小的国家。

家庭户规模小型化是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口变化的角度看,结婚年龄的推迟,不婚率和离婚率的提高,低生育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等,都导致家庭户规模的不断缩小。2000年以来,生育率下降对家庭户缩小的影响正在减弱,持续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正在成为家庭规模缩小的重要推力。家庭观念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居住条件的改善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也直接促进了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孩子变少

单身贵族”“二人世界占四成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人户和2人户的微型家庭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户数量翻倍,2人户数量增加68%2000年这两类家庭户占全部家庭户的14,到2010年已接近40%,共计1.6亿户。在未来一个时期,微型家庭数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平均家庭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家庭微型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初婚年龄的推迟导致青年单人户增加,人口迁移和流动导致1人户和2人户的增加,老年夫妇家庭的增加导致2人户的增加。201030岁以上未婚人口中有43.2%是独居,这个比例在城市中为45.4%。大龄未婚独居家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以及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推迟结婚年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没有找到结婚对象;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生活方式、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主动选择了单身生活。

此外,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四成以上是单人家庭户主。

长者增多

8800万户家庭有65岁以上老人

赡养老人是家庭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是在家庭中养老。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的养老需求已经进入迅速增长阶段,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也迅速上升。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目前,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与家庭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家庭规模缩小,时间资源紧张,家庭的养老能力被削弱。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家庭、独居老人家庭的养老问题最为突出。

分了又合

新型直系家庭10年增加25%

老人需要赡养,儿孙需要抚育如今,老年人家庭与子女家庭甚至孙子女家庭重新组合而成的新型直系家庭越来越多,其形成方式已经与传统的直系家庭完全不同。

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高龄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当老年人丧偶或失能之后,对家庭照料的需求迅速增长;紧张的工作节奏使青年父母无暇照顾幼子。于是,本来各自独立的两个家庭合二为一,住到一个屋檐下。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在家庭类型排序上长期处于第二位。直系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00年之后,这种稳定局面开始被打破。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从21%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流动不省心 留守不放心

城镇化浪潮中的两种家庭生活状况

在中国社会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两类新型家庭: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全国已有留守家庭7000万户,涉及2.4亿人口,其中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家庭的77%。流动在城市里的家庭,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的留守家庭,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流动家庭:融入城市不容易

28岁的高慧来自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目前在长春一家四星级酒店做客房主管,月收入3000元。高慧一家五口都已进城务工,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做保洁员,姐姐、弟弟分别做销售,她和父母租住在一处60平方米的房子里。总感觉没根’”,高慧说,一家五口来到城里这么多年,就是想告别农村的生活,享受城市里条件更健全的购物、医疗、教育等环境,但是物价、房租使他们很难攒下积蓄。以后我结婚生孩子了,希望孩子过得没有我们这么辛苦。

子女的教育问题更令流动家庭头疼。流动儿童中存在学龄儿童入学较晚、未完成义务教育便辍学的情况。学前儿童入园难、大龄流动子女异地高考困难等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流动家庭。很多流动家庭将希望寄托于子女,希望孩子能彻底城市化。加大教育投入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33岁的崔丹来自吉林公主岭市陶家屯镇,现在和开出租车的丈夫及两个孩子生活在长春。12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都在上小学。两个孩子的课外辅导费用给这个月收入4000多元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崔丹感叹:进城养孩子压力太大了。

留守家庭:老人幼子令人忧

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压力,让一些青年农民工无奈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老人照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农村017岁留守儿童已达6103万人,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人。留守儿童多数由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们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许多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令人担忧。

重庆黔江区鹅池镇中心校校长杨正兵说,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用钱来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孩子拿着钱乱花,有的还开始吸烟。有的留守儿童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长期很差,如果突然穿戴整洁和作业做整齐了,肯定是父母回来了。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农村留守老人约5000万人,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0%。留守老人们在承担着养育第三代责任的同时,自己的生活状况也面临很多困难。2013年针对河南省十县区进行的一项社会管理综合调查发现,有60%的留守老人依然在干农活,30%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85%以上的留守老人出于习惯或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健康体检;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是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http://news.163.com/14/0515/04/9S8SMH9D00014AED_mobile.html

************************

是什么造成我国家庭结构特征变化

(2016-04-18 10:22:43)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存、发展及延续的基本单位,家庭结构的现状及发展变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决策有着基础性意义。最近出版的家庭蓝皮书《中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评估报告(2015)》指出,我国家庭结构特征发生如下变化:家庭规模正在快速地缩小,向小型化与微型化发展;在三种主要家庭结构中,当前核心家庭的比例在下降,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比例较为稳定;特殊家庭结构的比例有所上升;家庭结构呈现代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家庭结构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

    是什么造成了家庭结构特征变化?家庭蓝皮书认为,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还有以下影响因素:

    婚姻观及生育观的转变。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婚姻观及生育观的变化也尤为明显。在婚姻家庭方面,我国现已出现了一系列与传统婚姻家庭不同的模式,如单身家庭模式、空巢家庭模式、流动家庭模式等。在生育观方面,近年来人们的生育目的、生育意愿和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发生着转变,如人们的生育目的从“养儿防老”向满足个人情感需要、增加家庭幸福转变,生育意愿也从多生、“重男轻女”向少生优生晚生及淡化性别观念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及培养。因此,家庭在婚姻观及生育观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如特殊家庭结构比例上升,三代家庭结构比例下降等。

    经济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增强。经济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很多人有了享受生活的需求,而对生育、养育更多的孩子的需求越来越淡化;经济发展还提升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家庭收入的多少不再仅由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决定,而更多的是依靠家庭人口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来决定。从微观层面来说,家庭的微观经济收入状况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人们通过理性地分析未来家庭收入状况以及生育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来决定生育行为,使生育行为影响家庭结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对传统的习惯保留力更强,其多代家庭维系的能力也较强。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制度完善。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的研究数据发现,中国家庭在家庭养老、医养结合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老年人自身最为重视的是健康医疗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依靠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及养老制度可以生活得更好,从而促使一部分人选择一人家庭或者二人家庭生活模式,如已婚子女选择与父母分居生活。

    单人家庭数量上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人口迁移、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生存压力的增大及老龄人口增多等几种。首先,工作、求学、结婚等导致的人口迁移,使个人不得不离开家迁移到其他地区,提高了单人家庭或小家庭的数量。其次,对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促使人们选择单人的家庭模式,以实现其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再次,当前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都在不断加大,人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规避国家经济的一些调控政策,社会中出现了“假离婚”和“立空户头”或“虚拟户头”的现象。最后,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较多。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者在各年龄组单人户中占比最高;2010年进一步提升,农村增幅最明显,75岁以上组超过40%。子代全家外出增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留在村庄单独生活,也是重要原因。另外,201070岁以上单人户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老年女性的预期寿命较长,丧偶率高,独居者也相对较多。这些也是小家庭数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残缺家庭比例上升的原因,首先是随着家庭的生育职能的弱化、生产职能和赡养职能的社会化以及社会人口流动性的扩大和社会交往的拓宽,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感逐渐变弱,使家庭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动摇。其次,因家庭不和造成的分居、出走以及各种原因产生的死亡也是导致残缺家庭比例上升的重要原因。

    核心家庭分为夫妻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缺损核心家庭和扩大核心家庭几种,不同类型的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但从总的趋势来讲核心家庭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与目前人们的生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状况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城乡家庭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之中的新婚夫妇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多选择单独生活,致使城镇中核心家庭比例高于农村,而农村更多地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人们更多地选择和家人住在一起,形成直系家庭。

作者 杨利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9d47a230102w7et.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61151.html

上一篇:THE Federal systems of theUnited Statesand the British Empi
下一篇:Report of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ssion on Civil Disorder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