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满树梅花万古香——追忆恩师冯其庸先生

已有 2501 次阅读 2017-3-22 07:50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满树梅花万古香——追忆恩师冯其庸先生


推荐谭凤嬛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322发布


原载《红楼梦学刊》2017年第2辑

作者 谭凤嬛

又来到梅花草堂,院中景物依然,园中梅花正含苞待放。看着这雅致的院落和这熟悉的一切,先生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师生前最爱这个园子,更爱这园中的老梅。

知道先生喜爱梅花,南方的朋友想方设法帮他先后移来了六株古梅,其中一株连理缠枝古梅是他的最爱,这棵梅树已经有几百个年头了。得到这颗梅树,先生欣喜异常,一连为这难得的古梅作了好几首诗,并自号为古梅老人,还特意请孙熙春兄刻了一方古梅老人的印章,斋名也由原来的且住草堂 改为梅花草堂。那段时间,先生画的最多的就数梅花了。每次说到梅花,都劝我去他的无锡老家赏梅,说:梅花开放的季节你一定要去赏梅花,真的非常美,去看了对你画的画非常有好处,在老家时我每年都去。大诗人吴梅村的墓就在梅园。

先生也爱竹,园子里的竹子是离休那年从恭王府的天香庭院移来的,他说 天香庭院 的竹子长得太密了,该梳理了。刚好张家湾这边的新居还有空地,于是挖了一些过来。有了竹子,这个江南风格的小楼不但建筑结构,就是环境也更有江南气息了。记得他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说竹子这种植物与别个不同。有一个人,家里只有一片山地,别人都种树、种菜,卖了可以换钱,可是这个人却弄了种子,洒向地里,种了竹子。可是一年到了,地上什么都没有出。第二年到了,还是什么都没有,村里人纷纷嘲笑他,赶快种菜吧,好好的地浪费了。他也不理会……到了第五年春天,人们吃惊的发现他的地里像是一夜间钻出来满山遍野茂密的竹笋……原来这五年的时间里,竹子在地下生根,把整个山的地下连成了网,把根扎实了,才从地面上钻出来。这就像我们人一样,平时要默默地积累自己的知识,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先生出生在南方,虽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北方生活,骨子里却一直有南方情结,吃的永远喜欢南方菜品,家里的饭菜也都是南方口味。家乡的客人来了,先生总会很高兴,还一口乡音的和他们谈话。先生是个感恩的人,有时我会把家里种的南瓜,挑品相好的给他抱过去,他看到南瓜非常高兴,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如果看上的,也会摆在桌案上,说:小时候是南瓜救了我的命,如果没有南瓜,我早就饿死了。先生的斋名瓜饭楼,即是纪念小时候的这段经历,取不忘以瓜代饭之恩。

老师的心胸宽广,过去在张自忠路居住时,房屋窄仄,却自号宽堂。 残酷的文革运动期间,第一批被揪出来批斗,他对夏师母说:我不会自杀的,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放心吧!于是白天挨批斗,晚上偷偷抄写《石头记》一书,还写下心中别有欢喜事,向上应无快活人的对联勉励自己。先生经常教导我:遇事不要斤斤于一时,要从大处着眼,向长远看。心无旁骛,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了。

先生为人谦虚坦率,初画大山水画时,偶尔会遇到颜色怎么能染匀,胶怎么调的问题,会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个问题需要请教你。如果我请教先生的问题他不清楚时,他也会直接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可以帮你请教懂行的专家。老师的记忆力超强,常教导我平时多看、多读,说:书读多了,画中就会有书卷气,不入俗流。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有一定道理的。还要多读诗词,读多了,慢慢的领会了,就能学着写。他还亲自到书店选了《汉魏六朝诗选》、《唐宋词选译》 、《宋词赏析》等书送给我,说这都是我当年读的版本,你有时间就多读。聊到诗词时,先生随口即可背诵出几十年前读过的 《花间集》欧阳炯写的序,并由衷赞美写的多好,虽然年龄大了,记性已经不好了,也依然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先生心胸开阔,坦荡磊落,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就事论事,从不会进行人身攻击,也不会因为其他原因改变自己的观点。

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平日里刻苦勤奋,每天的事情再多,也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做完,八十多岁高龄还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常常是夏师母一觉醒来,发现半夜了,先生还在忙着。即使住院检查身体也随身带几本书,以便不做治疗时翻看,还说:我这么大的年龄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能白白浪费时间。先生学识渊博,做学问、搞研究一贯讲究求真务实,有根有据,因此常常把游历变成了实地考察,而同行前往的朋友都能够受到裨益。先生七十多岁重拾摄影,八十余岁学宋元山水画,均认认真真,一板一眼,有始有终,从未因为自己年高而降低要求。先生常对我说:做一件事,务必求彻底,坚持做好、做完,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即使在耄耋之年,十去新疆,不畏坎坷,依然能最终寻得玄奘东归路,满意而归,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老师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务求尽善尽美,每次出版书稿都亲力亲为,再三校对。若是有些许差错,必念念于心,与出版社相约,叮嘱再版时一定要更改过来。《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出版后,他不但自己一字一句的再读,看有没有疏漏和不妥,还一再嘱托我们,如果发现错别字或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第一时间标注并告知他。

先生极富同情心,有一副宽厚仁慈的侠义心肠,只要他得知朋友有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热情相帮。即使是不熟悉的人有难相求,他多半也会慷慨解囊,单是委托我寄出的字画就不计其数。给学校、各种纪念活动或寺庙的题字,他从不会拒绝,甚至也有一些给素不相识的人。有朋友提醒先生,里面会不会有骗子。先生说:如果是真的有难处,就是做了件好事。汶川地震时,先生听到消息,不顾病体,整整写了一天,共计几十幅字都无偿捐给了灾区。

先生惜才、爱才,无论何人,只要肯用功,肯用心学习,先生都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去帮助提携,尤其是家境困难的人,他更是特别关照。他常说:人才是自我造就的。我就是农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我就自学。放羊回来顾不得洗脚就去读书。我父亲不高兴,说读书有什么用。我母亲就很支持我,想办法借钱给我交学费。

对我而言,先生是老师,但更像慈父。当年我源于一堂《红楼梦》烙画屏风与先生结下师生缘, 从此被老师领入了红学的大门。自拜识先生,常去请教,老师对我多有教诲。开始我对自己的画还没有信心,先生说:你有悟性,有灵气,难得的是你会构图,又勤奋,只要你好好努力,再过十年,或者五年,一定会有所成就!为了帮助我提高绘画技艺,先生亲自修书给老朋友晏少翔老,请他授教。并把《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一书——老师非常看重的插图交由我来完成。二十多年来,我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鞭策和鼓励,我能学有所用,亦是先生所赐。每次举办《红楼梦》人物画展,老师都事无巨细地帮我筹划,写信祝贺或题词鼓励,让我时时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怀爱护。2016年赴维也纳举办《红楼梦》主题画展,临行前, 我到先生家里告别,老师殷殷教导,说:你这次展览意义重大,你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欧洲,把《红楼梦》文化带出国门,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红楼梦》,你是个文化使者!艺术是相通的,欧洲人民一定会接受你、喜欢你的作品!祝你展览成功!在维也纳,我通过微信把展览实况传递到师母的手机上,请师母把信息转告先生以分享我的喜悦。维也纳《红楼梦》主题展览原定展期11月17日至12月9日,后因主办方奥中友协的要求而一再延长至12月21日。从维也纳回来的当天,师母便打来电话,说:找个时间快过来吧,老先生一直盼着你呢!

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

先生常说:要走传统的路,传统就是根,你要扎在根上,几千年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精华。要学习古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我说的是对的。

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先生爱梅,曾作诗云:闻道梅花誉国芳,冰肌玉骨斗严霜。洪荒历尽千千劫,赢得人间第一香。如今先生走了,但是先生在梅花草堂给予我的言传身教,已经化作六株梅花,香满人间,在未来的岁月里,陪伴我一路前行。

2017.2.7 含泪写于 京东桐荫书屋

http://www.toutiao.com/i63997865484007511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40888.html

上一篇:我的博文中记叙的丁则民教相关目录
下一篇:科学不等于数理化——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科学之美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