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之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Know

博文

人工智能在中国是否存在泡沫? 精选

已有 13238 次阅读 2018-5-3 17: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工智能, 泡沫

    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计算机=人工智能”。所以我这个人工智能外行、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也会经常被问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就老有人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人工智能在中国是否存在泡沫?

Emerging-Technology-Hype-Cycle-for-2017_Infographic_R6A.jpg

     去年在大连夏季达沃斯的一个论坛上,我就以计算机大同行、人工智能外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较宏观,仅供大家参考。以下是发言内容:

    关于这个话题,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理清。第一是“泡沫”。什么是泡沫?当我们说一个事情存在泡沫时,往往指人们的预期已经远高于现实。人们一提到泡沫,第一印象就是负面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见过Gartner的Hype曲线,这条曲线的牛X之处在于不管什么技术都能在曲线上找到一个位置。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条曲线就是所有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过程,而泡沫期也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如果一个技术从来没有被泡沫过,那说明人们对此毫无期待,这样的技术往往连实验室也走不出去。在我看来,技术泡沫至少存在两大作用:一是吸引人才,二是吸引资本。而资本与人才的联姻,才能推动技术的进步速度与推广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进而改变社会。历史上很多技术都存在这样的过程,18到19世纪的英国最牛的工程师几乎都在研究如何改进蒸汽机,很多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蒸汽机的推广与应用上,这才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有一个小故事,20世纪初拉链发明出来时,也曾掀起一场拉链泡沫,全世界都在思考拉链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甚至有位医生把拉链用来缝合病人切开的胃。这显然是有泡沫的,但是必须承认这个泡沫让拉链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每个人家里至少有上百个拉链。泡沫并不可怕,有时人们有把它包装一下,美化一下,比如“风口”,比如“赶上一个好时代”。只要提前做好行动上与心理上的准备,就能利用好泡沫带来的机遇。

    第二个关键词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已经是一个60多岁年龄、经历过起伏的老司机了,每个时代都被赋予不同的期望,并获得不同的投入。在我看来,这个时代的人工智能热潮和60年代、80年代的热潮之前两个本质上的区别——对人才的吸引聚集能力是空前的。此前两次热潮政府经费与大公司主导,但这次热潮有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加入,那就是大量民间资本的投入与大量创业公司的兴起。这些力量综合起来,吸引了90%的人才涌入这个领域,包括其他领域人也在关注与思考。这在前两次AI热潮时看不到的。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体系结构,就能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区别。1960年代,尽管AI很热,但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界最优秀的人都在研究System 360架构、超级计算机架构CDC6600;1980年代时的AI热潮吸引了一批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人员,主要是日本的五代机计划,但是在全世界范围的体系结构界内,并没有成为主流。但这一次AI热潮不同了,目前全世界大量的体系结构人员都被吸引了,从芯片、硬件层面研究如何支持AI,包括中科院计算所的寒武纪芯片,谷歌的TPU等,都是一群非常优秀的人才。其他领域也类似,甚至导致学生报考研究生专业时也呈现出这种现象,90%的人都选和AI相关。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才投入到AI领域,相信即使泡沫破灭,也会沉淀出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个关键词是中国。其实我对把一些给人第一印象是负面的词语与中国关联起来一直是不赞同的。当然,通过我前面对泡沫的解读,相信大家会对“泡沫”这个词有更客观的认识,它其实更多代表了一种机遇。这一波人工智能热潮是世界性的,不光在中国,美国也很热。比如我在美国大学的教授同行也经常抱怨说90%的学生都跑到AI方向去了,谷歌、微软等大公司也都是AI First。能和美国同步进入AI热潮,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了中国已经赶上了AI技术发展的世界前沿,这是值得肯定的事。一个技术发展的黄金期只有10~20年,错过了再要补回来就需要花大力气。比如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黄金期是1960-1970年代,当时中国台湾、韩国和美国一起赶上了这波热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技术积累与产业优势。但那时中国大陆错过了,到现在不得不通过产业政策花几千亿来追赶。前段时间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教授的关于产业政策辩论,我是支持林毅夫教授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国错过了的产业,比如集成电路、大飞机,只能通过产业政策来追赶,因为资本不可能愿意投入到这些看不到暴利预期的产业了。所以,今天中国能有机会和美国一起进入AI热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要在AI领域形成技术积累,这些钱迟早都要花的,现在花出去比以后花要更有效,更有价值,对国家也更有帮助

    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4166-1112172.html

上一篇:与新晋图灵奖得主的虚拟对话
下一篇: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追求什么”的讨论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9 黄仁勇 李剑超 王聪 杨正瓴 史晓雷 罗鸿幸 强涛 zjzhaokeqin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