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书斋(张星元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zhang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随缘接好智慧和文化的接力棒,认真传递下去!

博文

“灵感涌现”来自“类触旁通”

已有 6640 次阅读 2008-11-3 17:33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研究方法, 灵感, 机遇, 青霉素

张星元:“灵感涌现”来自“类触旁通”    
      
    前文介绍的“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理想的模型。在真正的实践中,没有必要像做广播体操那样一节一节地往下做的,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变通地进行研究。科学研究进展不能排除种种偶然,在欧美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意许多来自喝下午茶。本博文将顺着这个思路聊一聊所谓“灵感涌现”和“类触旁通”的问题。

   相对而言,直觉、灵感,甚至运气这一类因素往往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中更起作用。有些科学家仅仅根据很不充分的数据和很少一点实验结果,便突然灵机一动,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获得了重大的成果。如果通过上述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就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因此不能排除科学研究中的“灵感涌现”对科学研究的作用。然而“灵感涌现”(突发奇想)往往来自渊博的头脑里的“类触旁通”。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杀菌作用进而发明青霉素,就是一个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
    弗莱明在他的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类致病细菌——葡萄球菌。1928年的某一天,他发现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因污染杂菌而长出了一种青色的霉菌菌落。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杂菌对细菌纯培养的污染并不少见,一般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实验现象。然而,善于观察的弗莱明发现,培养皿中的霉菌菌落周边出现一个不长葡萄球菌的明显的环状区域!具有良好科学研究素养的弗莱明联想到有些细菌会阻碍其它细菌的生长,立刻意识到这种霉菌菌落的存在,影响了它近旁的致病细菌葡萄球菌的生长!机会正在向自己招手!
    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急切地想要知道这种神秘的具有如此效力的霉菌究竟是什么。通过镜检他发现那种能使葡萄球菌逐渐溶解死亡的霉菌是青霉菌。随后,他对这株青霉菌进行培养观察。几天后,他得到了青霉菌菌落,和青霉菌的液体培养物。使他惊奇的是,不仅这种青霉菌菌落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青霉菌的液体培养物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把它称之为青霉素。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进一步的研究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弗莱明的运气特别好吗?不,绝对不是的。在他前面也许早就有不少人与这样的机会这样擦肩而过了。“好运气”只有那些具有非凡领悟能力的人才会碰上,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会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直觉,而这种敏锐的直觉则是依靠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丰富的实验经验、深刻的理解力,特别是时时刻刻把想要解决的难题放在心上!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青霉素发现以后,弗莱明曾应邀参观美国的一个窗明几净设备一流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在那里弗莱明调侃说:“如果我的实验室也这样现代化,我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青霉素。”
    没有机遇,哪怕是“不很潇洒”(不顺)的机遇,也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64-45291.html

上一篇:爬楼梯,吃东西,有问题,不拘泥
下一篇:爬楼梯,吃东西,有问题,不拘泥
收藏 IP: .*| 热度|

2 杨玲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