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学术交流可产生学术效益
热度 1 孙学军 2014-8-25 16:58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项具有鲜明双重属性的活动。一方面重视个性创造,科学家需要高度专注、耐得住寂寞与孤单,许多科学家终生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解答某个科学猜想。另一方面虽然有保密和竞争的需要,科学家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跨国界、跨学科的充分交流。高质量的碰撞和争鸣、沟通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50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氢气生物学领域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热度 1 孙学军 2014-8-23 17:23
序号 项目批准号 申请代码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依托单位 批准金额 (万元) 起止年月 1 81400980 H0906 NF- К B/Bcl-xl 在氢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保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庄宗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3 2015.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6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氢气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热度 1 孙学军 2014-7-5 12:29
任何药物的研究最关注的二个问题,首先是安全性,然后是有效性。和安全性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体内药物的动态变化,或者说药物代谢动力学问题。例如在进行药物一期临床研究中,确定药物对正常健康人的安全性,就会同时估计药物的最大安全用量,最好能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这在二期临床研究中就成为重要内容。三期临床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514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中尾教授:氢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与展望
热度 1 孙学军 2014-6-3 09:12
中尾笃典教授是国际上研究氢气效应最早,也是最活跃的课题组组长,这里介绍他从事这一研究的一些细节和背后故事,以供从事这一领域的学者和产品开发者参考。 (图为上月中尾教授访问上海期间,我代欧阳文石先生赠送给中尾教授中山王鼎铭文篆书法作品的情形) 一、初涉氢气效应研究 中尾笃典于 2000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481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和Nakao教授交往的点滴故事
热度 7 孙学军 2014-5-23 14:28
最早和 Nakao 教授的交流是因为他发表的关于呼吸氢气治疗小肠器官移植后损伤的研究,因为 2008 年国际上氢气生物学研究刚刚起步,每一篇最新发表的论文都是我的最爱,几乎会反复阅读数遍,以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前后的线索。当然能和作者直接取得联系进行交流是更为理想的方法,我前期已经和第一个发现氢气效应的日本著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7254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7
氢气医学研究回顾(四)
热度 4 孙学军 2014-5-5 18:59
六、 氢气医学效应的可能机制 氢气生物学效应的本质目前并不十分清楚,虽然大量研究,尤其是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细胞凋亡、抗过敏好刺激能量代谢的作用,这些作用之间的关系也不十分明确。可能的情况是抗氧化作为基础效应,其他效应都是在抗氧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氢气生物学效应的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4215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4
氢气医学研究回顾(氢气分析)
孙学军 2014-5-2 20:00
氢气作为治疗疾病的物质,无论使用那种方法,无论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效应评价,氢气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都是十分重要的数据。但作为一种气体,在身体内的运行规律有其特殊性,检测方法可通过呼吸气体氢气浓度检测,气相色谱法或电极检测比较常用,也有用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34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医学研究回顾(方法)
热度 3 孙学军 2014-5-1 11:28
昨天介绍了氢气生物学效应的发现,主要介绍氢气作为医学生物学气体的重要基础,概述了氢气研究的情况,并介绍了氧化损伤和活性氧气的研究背景。今天重点介绍氢气生物学效应,特别是选择性抗氧化的发现细节,并全面分析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几种主要方法。 三、氢气选择性抗氧化效应的发现 太田成男教授小组在确定氢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4484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氢气医学研究回顾
孙学军 2014-4-30 21:52
氢气生物学研究进展(2014年版) 孙学军 2014年5月1日 一、概述 长期以来,氢气被作为一种生理性惰性气体,应用于潜水医学研究,可以被潜水员高浓度呼吸,除轻微麻醉作用外,不会产生任何毒性效应。过去认为,氢气由于在常温下化学活性很弱,一定不会象关键生物活性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一样能产生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42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