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人人都应该了解的一些糖尿病知识 精选

已有 11110 次阅读 2014-7-23 10:1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关于糖尿病我们有许多不清楚的道理,12型糖尿病过去认为存在明确区别,但现在科学家发现两者存在类似的发病机制,因为最终都会发生β细胞坏死,无法分泌胰岛素,两者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基因和行为学因素都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患病,而另外一些人不会患病。

2型糖尿病的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典型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或者说胰岛素不能发挥其全部功能,导致胰岛功能相对不足,胰岛必然发生代偿性改变,努力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的过度分泌或疲劳最终导致死亡,胰岛素分泌出现绝对不足,就成为了糖尿病。

早期过程就是典型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早期典型的特征改变,也是大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因为这个阶段预防继续恶化最有价值。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与缺乏体育锻炼,高热量饮食存在统计学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或者说虽然了解到相关因素,但具体真实的原因和细节并不清楚。这样说最重要的依据是接近80%的肥胖者并不会最终患糖尿病。

关于胰岛素抵抗,现在学术上有2种说法比较公认。一是脂肪存放部位错误学说。当身体热量过剩时,这些热量转化为脂肪被存放于脂肪组织,这非常正常,但是有一部分人脂肪不是全部放在脂肪组织,而是被错误地放在肌肉和肝脏细胞内,这导致肌肉和肝脏功能不正常,尤其是胰岛素受体功能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另一种是脂肪炎症学说。当脂肪过多时候,脂肪组织会分泌细胞因子,启动轻微的炎症反应招募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在脂肪组织内发生改变,分泌更多细胞因子,导致恶性循环,这种炎症反应最终波及到胰岛炎。这种现象是原因还是结果目前都有争议,所以只是处于假说层面。不过科学家已经等待不及,2012年美国学者就已经报道用一种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类)治疗人类糖尿病,据说结果不错。

基因也确实参与糖尿病的发生,现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如火如荼,也找到了30多个和糖尿病有关系的基因,非常不幸的是,所有这些基因也只有10%的糖尿病患者有关系。显然,指望这些昂贵的基因序列研究并没有解决问题。不过,即使把基因因素、生活方式和炎症全部联合起来,都不能完全解释糖尿病的诱因。所以更多解释相继出现,肠道菌群学说也迅速加入这个行列,并成为非常有前途的说法。表观遗传学也跻身这个队伍,例如最近发现,母亲怀孕期间热量不足会导致子代甚至孙代糖尿病高发。环境因素的观点则发现,一些农药和维生素E和糖尿病有联系。总体上看,关于糖尿病的发生,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类似表现,因素多意味着很难从根本上预防。

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比较明确,糖尿病的发生和菌群改变确实存在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甚至独立于其他因素,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方面可能是比较有希望快速突破的方向。关于肠道菌群为什么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不健康的高能量饮食,或者缺乏纤维素的食物,过分卫生如经常使用灭菌香皂,过分使用抗生素都会影响菌群健康的比例(具体如何影响也不清楚,总之要呵护菌群,多给他们营养,其实仍然非常被动)。关于菌群和糖尿病的关系,最主要的疑问是,为什么菌群比例会影响到胰岛素功能?目前有两个推测,一是细菌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免疫炎症反应影响到机体功能,另一个是细菌产生的一些物质如短链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到机体功能。有科学家提出,先不管具体原因,个体基因特异性也非常关键,意思是有的人就容易形成健康的菌群,无论你怎么大鱼大肉地吃,怎么不爱运动,就是拥有健康菌群,就是不肥胖,不会糖尿病。而另一些人,只要不注意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出现菌群比例失调,肥胖和糖尿病。这个说法听上去比较靠谱,考虑到环境和基因两大因素。

目前学术上认为,预防糖尿病最理想的手段是调整饮食和体育锻炼,治疗上唯一明确能治愈糖尿病的方法是胃绕道手术,细菌移植有希望,但没有明确的结论,其他都属于姑息治疗方法。

总之,关于糖尿病,前途光明,道路十分曲折,任务十分艰巨。你自己能掌握的唯一最理想方法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13908.html

上一篇:氢气可对抗化疗诱导的卵巢早衰
下一篇:氢气能对抗酒精性肝病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38 郑小康 李建国 李健 赵凤光 刘丽华 李桂顺 张南希 黄永义 穆仕芳 李宇斌 董侠 王达伟 陈明路 罗帆 高绪仁 陈敬朴 唐常杰 刘建兴 刘钢 杨金波 王桂颖 谢平 梁进 陈泽宇 王春艳 胡九龙 shgrs divingmed dreamworld abang cloudyou windlegend shenlu eastHL2008 Vetaren11 rosejump Allanmu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