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xue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xuejun

博文

图书馆建筑论述提要(一)

已有 2791 次阅读 2018-9-3 15:4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4-05-28

1、[美]格朗特.希尔德布兰德《建筑愉悦的起源》

    为什么某些建筑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兴奋或者安静?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幸福的建筑》和《建筑的精神向度》等书籍,以及图书馆建筑与宗教建筑的联系,如“静默礼拜堂”。图书馆是城市的教堂。

    这本书也贯穿了教堂的实例,“一个特例:英雄神话的环境”的最后一段(81页)讲到路易斯.康1972年设计的埃克塞特图书馆,在这所图书馆中,可以在一个小环境中体验从舒适走向挑战的英雄之旅。

    在“作为记忆的复杂秩序”(118页)提到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20世纪30年代为维堡市设计的图书馆,指出了与礼拜堂不同的设计(只有通过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时间轴才能理解这些关系)。在121-125页,又提到了埃克塞特图书馆。  

2、[台湾]汉宝德《建筑的精神向度》 

    本书民国60年(1971年)初版,民国77年(1988年)再版。

    汉宝德,台湾建筑学者,1934年出生于中国山东日照,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的系主任。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传媒建筑奖“杰出成就奖”。
    作者在自序中写到:这本集子的文章是按时间先后选排的。其中有他在学生时代写的几篇文章,他在二年级阅读了《空间、时间与建筑》和纽特拉(Richard Neutra)的著作《为生存而设计(Survival Through Design)》(文字相当艰涩),自此而后,他个人的思想模式逐步成型。他在任助教阶段,读了图书馆可能借到的有限的理论与历史书籍,如斯哥德《人文主义建筑》。在美国,也“困惑的埋头于图书馆里”。

    让我感兴趣的是插图,完全是文章涵义的注释,而不是我们常见的文字对应的图示,如序言的插头是“自由的心灵”,形象表达了作者心路历程;在“建筑纪念性的重要”一文中(24页),摩天大楼的插图配上了余光中的诗句“昂首的摩天大楼不识我”,还在28页插图旁写上了自己诗般的注解“哪能忘怀中世纪的思乡情绪,哪里有既赋有些微灵性的人而不追求诗意呢”;在“宗教建筑的精神”(84页)的插图上则提出了两个问题:“建筑要怎么样去容纳人间的悲苦?”和“教堂反映在人心中只是一个美丽的毂子?”(35页引用了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而在86页的插图上似乎隐含了答案“人类社区的核心不会再是教堂了......”;在“论文艺复兴与建筑传统”(116页)的插图写到了巴洛克“巴洛克的设计表现出一种表面的运动韵律,形成一层较深刻的皮”。

    与图书馆建筑有关的插图是“耶鲁图书馆(贝尼克珍本与手稿图书馆)”,在“从承重墙谈起”一文的181页,但我们找不到明确对应的解释文字,只有理解全文,才能理解图书馆插图的含义。

    汉宝德认为,二年级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启蒙工作。“二年级的设计教学”就是他负责东海建二设计教学的经验之谈“......不能只凭由习惯而养成的直觉反应,而是要使学习者在一定的努力后获致某种程度的领悟......”,他认为“计划学阻碍了创造力”,对大陆建筑计划学的引进是否有启示呢?正如他在自序中写到:“我重思想反权威的意思贯穿了全书”。

3、[英]丹尼斯.夏普《20世纪世界建筑——精彩的视觉建筑史》

    1900-1909:(32页)麦金托什“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图书馆”是手工艺术和平面组织的杰作。西立面外观新颖别致,窗户沿图书馆空间竖向设置,一直达到25英尺(约7.6m)的高度,在陡峭的山坡上创作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1950-1959:(193页)50年代初流行过一些方块式的图书馆设计,但几乎没有像这座墨西哥图书馆那样作全面的处置。奥戈尔曼设计的方案开始时像一座史前中美洲的金字塔,最后方案是一个常规、贴着色彩丰富的马赛克方盒子。

    1960-1969:(262页)牛津大学圣十字架图书馆是一项综合开发的一部分,由这项开发建成了令人非常满意的建筑群组。它在环境方面设计得非常成功,通过一段印象深刻的宽阔踏步,走进这座砖砌的建筑,由踏步处的入口便可进入包含一座建筑物内的三个独立的图书馆,三者的体块限定了这座建筑的外形。
    (289页)斯特林设计的最著名的建筑可能是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自建成以来,它差不多已成了崇拜的对象,许多诚挚的建筑学学生前来参观,世界上大多数最主要的建筑期刊都详细描述它的特点。图书馆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杰作,........。
    在7层L形大楼的直角范围内,阅览室巨大的扇形玻璃屋顶从二层的天棚处升起,一直到达L形直角的顶端。在现代建筑中,按照这种升高方式使用玻璃并不常见,因而阳光照射已引起室内的严重升温问题。在帐篷状的室内,走廊装上玻璃后在建筑物内产生了“建筑第二外观”的效果,用这种方式把人流封闭起来有助于私密性,但阅览室与建筑其他部分之间仍可相互看到,即保持有“视觉接触感”。

    1970-1979:(327页)日本北九州市中心图书馆建筑群坐落在一所公园里,具有弯曲的平面和炸面圈一样的核心。设计人矶崎新宣称:“这座图书馆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形态学、符号关系学和语义学是设计的依据”。

    (348页)泰格曼设计了位于芝加哥的图书馆是一座色彩鲜明并以钢板作面层的两层楼的社会福利建筑,非常简洁悦目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它用来作为身体残障者和盲人的一个安全学习的场所,并没有两者共同使用的公共区域。建筑平面基本上呈三角形,二楼还设有游戏培训场所,漆成黄色的建筑结构由圆形钢柱、钢梁和用于侧向约束的受拉钢索系统组成,外部墙板漆有红色的磁漆。

    (349页)德国国家图书馆是位于柏林中心蒂尔加滕大街处的文化广场的一部风,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建设项目,包含档案资料、研究设施、若干图书馆和上层书库。它由夏隆设计,但在1972年夏隆去世后,大部分由其同事维希涅夫斯基完成。尽管式样有点折衷,并且,从建筑学和城市环境观点看来,其庞大体量的外部处理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面积达38000平米的图书馆仍包含以纯正夏隆风格处理的许多令人兴奋的内部空间体量。它也包含展览、研究和表演空间,还包含一个咖啡厅、讲堂和伊比利亚-美国协会。

    1980-1989:(359页插图)特斯塔:国家图书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80年代仍未建成。

    (394页)阿拉伯世界研究所。建筑包括一座图书馆。

    1990-2000:(447页插图)特斯塔:国家图书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95(1962-1995)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设计是一次设计竞赛的结果,其时间可一直追溯到1962年。它由特斯塔设计。从1972年始建,到1995年才建成。它的巨大和雕塑状的钢筋混凝土架子内藏有大约300万本书,其中许多藏于地下书库,以防受到气候的影响。建筑的书库可以无限制地进行扩建。建筑巨大宏伟,拔地而起,其风采与其他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心的庞大建筑不相上下。建筑的阅览室和讲堂向外悬挑,横跨在可举行音乐会和其他活动的露天入口广场的上空。建筑师特斯塔不负责图书馆的室内布置。显然,特斯塔的这一作品应归功于勒.柯布西埃的影响。

    (448页)美国菲尼克斯中心区的复兴对这座别致而又富有创新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座30000平米的公共设施是低造价建筑技术的一次实践,它带有位于顶层的宽敞的主要阅览室,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当地的仓库建筑。这座被称之为“书籍仓库”的图书馆,其波状筒拱和电镀的金属屋顶支承在弓弦式桁架和形状细长的支柱上;一部设有金属踏步的现浇混凝土楼梯引导读者向上到达开敞的顶层;建筑的北立面的设计方式特殊,将来扩建时可以予以拆除并使用原有建筑与扩建部分重新连接成一体;用丙烯酸纤维制成的布帆,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可为玻璃遮阳。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法国总统密特朗签署批准的“重大项目”之一,......4栋20层的玻璃塔楼立于四角,藏于其中的书籍限定了这座由直线构成的建筑群的边界。塔楼呈“L”形,像一本打开的书而相对面对,在塔楼旁边,有一个铺有木地板的开敞式屋顶广场,再现了巴黎式样——向水面敞开的“宏大空间”的传统。广场之下为专用的图书馆,中间为矩形的植有树木的庭园。设计者把这座图书馆设想为一座当代的实验室,用于从事研究和收藏知识方面的成果,从而为全部空间的组织提供了内在的参考,这使它与原始的自然形象不大相同。所用建筑材料种类不多,有外露的混凝土、玻璃、钢材和木材,从而创造了一种拘谨的氛围,只有可容4000名读者的阅览室才例外使用了丰富的色彩。

    (453页插图)迈耶:海牙市政厅和图书馆,荷兰,海牙,1995(1986-1995)

    (471页)艾尔索普和施特默设计事务所:佩卡姆图书馆,英国,伦敦,绍斯沃克,1999(1996-1999)
    这座图书馆位于伦敦绍斯沃克区中心,是新近经景观美化后的佩卡姆广场的焦点。建筑形式大胆,呈倒转的“L”形,而且,其贴面也同样采用色彩大胆醒目的材料。面板经预先处理而生有铜绿,覆盖着面向广场的南立面;......建筑两层高的底层空间设有绍斯沃克区的新的综合办事机构......位于上层的图书馆空间,以一个独立的胶合板贴面的阅览区域为特征,该区域突出于主要屋顶轮廓线之上,看上去像一顶歪戴的红“帽子”。该建筑获得了2001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斯特林奖。

4、[英]威廉J.R.柯蒂斯《20世纪世界建筑史》

    3 新形式的探索与装饰问题

    (65页图55)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图书馆室内,约1908
    不过在苏格兰,一种与“新艺术运动”相关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风格,却由另一位无法分门别派的个人创造了出来。这就是格拉斯哥建筑师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
    麦金托什在这个时间节点很重要,不仅因为他本人的设计想象力(尤其在1897-1909年的格拉斯哥美术学院中),更因为他的发展把“新艺术运动”之后的道路引入了更理智的形式表达方向——强调普通大众的特点和动态空间的序列。......但是,正如建筑的整体,这些细部不强调柔弱曲线,而是更多地表现有张力、有雕塑感的形式原则。对玻璃和金属不加装饰的处理引发对工业技术的坦诚呼唤,在这个以造船为业的城市正是恰得其所。
    这些特点在学校约1908年设计的图书馆一翼中很引人注目,完全没有画蛇添足的细节。精心雕琢的抽象形体、立面上成组的简朴的竖向窗户在阅览室内由方形木托架呼应补充。比例划分的垂直感让人想起“新艺术运动”,但简朴的长方形体表现的是一个新的方向。........

    12 建筑与俄国革命

    (201页图235)伊凡.列昂尼多夫,列宁学院图书馆设计,1927,模型细部
    (213页图252)伊凡.列昂尼多夫,位于列宁山上的列宁学院图书馆方案,1927,平面
    (213页图253)列宁学院图书馆方案,模型

    17 早先传统的延续

    (300页)阿斯普伦德1920-1028年完成的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以新古典主义和19世纪图书馆设计的诸多主题为雏形。阅览室平面为圆形,其建筑表现宛如插入在一个方盒中的圆柱体;这一做法有许多历史先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世纪法国建筑师克劳德-尼古拉斯.勒杜的光净的几何语汇(比如1784-1789年年间的维尔勒特关卡)。倘若阿斯普伦德是一个平庸的建筑师,他也许只能设计一个模仿之作,实际上,他能够通过自己富于表现性的室内设计和隐喻使前人的形式重获新生。一定程度上,他的建筑语汇还受到生理意象的启发。就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而言,最初的剖面设计源自一种颅骨的再造——一个也许在这位建筑师看来适合阅读、思考和回忆的理想空间。
    同样,该建筑冷峻的都市形式也可以置于反民族浪漫主义的总体语境中进行理解,它是对更为“普世的”启蒙价值的回归,也是回应社会民主精神的一种尝试。就此而言,它与鲁琴斯在新德里的帝国主义修辞手法大异其趣,尽管两位建筑师都曾得益于古典资源。

    (493页)由胡安.奥戈尔曼设计的国家图书馆(1950-1953)的外墙面覆盖着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拼贴成各种熟悉的图像和一些基于古代图案的抽象形态。这些外墙面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情感,但自身的建筑形态却并未被传统形式所影响或根据当地气候做出调整。

    (520页插图651)菲利普斯.艾克瑟特学院图书馆平面图,1965-1972年建于新罕布什尔州,路易斯.康设计

    (672页)现代主义在法国受到了来自国家的支持。这一点在巴黎大型公建项目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尽管并没有正式的所谓“密特朗风格”,但这些项目中许多设计都有如下的共同特征:明显的几何学、透明的层次、玻璃与抛光面钢材的机械细节,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其形式与早期现代主义运动和俄罗斯构成主义的一脉相承。......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拉德芳斯大凯旋门,或是多米尼克.佩罗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设计的四座笛卡儿式摩天楼围合出了整座建筑的外轮廓,使其与周边的城市碎片相分离;这些建筑将城市结构和解读和现代表达的多重性加以整合。

    (677页)20世纪80年代,“抽象”通常会被等同于一种空虚的形式主义,等同于对一种建筑语汇本质的困惑。但是。新生一代建筑师阵营中一些最具探索精神的建筑师们,他们运用抽象来强化他们自己设计的形式意义,来强化设计体验,甚至用来让设计和自然力或是不可见的场所精神产生共鸣。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对接二连三的后现代主义风潮始终没有兴趣,他所致力追求是将个人对结构主义“导师”的诠释与建筑学中的迷思、诗意及有形的那些方面相互融合。他为位于德国柏林的美国纪念图书馆(1988年)设计的未建成建筑方案,将现有环境中平淡乏味的板楼用相互连接的悬浮体量加以整合,这些体量和场所的多重尺度对应,也和城市遗迹有所呼应。室内还有一个空间体量和光照强度多变的漫步空间,好似一条探索的路径。儿童图书馆被悬置在已给明显且重要的地方——一个椭圆形的、不透明与透明相互交织的膜状材质中。儿童图书馆内带有坡度的楼板层使得孩子们可以躺下来轻松惬意的阅读。建筑的玻璃幕墙被设计成了由若干不同的色相和色调组成的磨砂玻璃,同时也切合与隐匿的环境品质:幕墙将设计概念、直觉以及材质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5、Nikolaus Pevsner《A History of Building Types》

    (英文版108页)就风格而言,的确产生了重大转变。1900年前后及20世纪早期,一度流行的古典主义又卷土重来,于是造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环状Low图书馆,......。其他的还有1930-1934年由E Vincent Harris设计的老旧的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以及1930-1936年Lanchester与Lodge的列斯大学图书馆。沦入铁幕后始兴建的则有于1952年完成的Sofia的保加利亚国家图书馆(图7.47),仍由I.Wassilew和D.Zolow设计。只有华盛顿的联邦建筑——正如我们见过的——可以跳出保守主义的阴影。

    在世界其他地区,30年代创建的国际现代主义,自二次大战后一直主导潮流至今。无柱列、无装饰柱、无拱、反装饰而且反纪念性的设计。因此例如1935-1937年W.Kozyzanouski设计的Cracow Jagellon图书馆,即出现低的阅览室(图7.48)——并非东欧所有的建筑都是反现代主义的——1962-1968年由Kullmer和Barth设计的Marburg大学图书馆,有令人难忘的庞大体量(图7.50)。而现今造型霸道、块体构成的形状,反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是1965-1969年,由John Johanson设计的克拉克大学的Goddard图书馆(图7.49)。另一方面,一种既不属于现代也不属于昔日潮流的作品,毫无疑问地仅是个人特质和执着于纪念性的是Philip Johnson的近作,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扩建部分(图7.51)。

    【注】本文摘自台湾学者的译本。
      我不知道文中“wall system”如何翻译。在台湾許嫚婷“古往今來話《書架》”一文中被译为“壁式系统”,相关译文如下:

    中古時期的修道院的上鎖書箱及現今可能是圖書館研究小間的濫觴——小讀書間都在第三章「書箱、連柱拱廊、小讀書間」裡述及。
    在書籍的發展史中有一段很長的時日書是被鎖鍊鎖住的,作者在第四章「鎖鏈伺候」提到了此一史實。......此章論及公元十世紀末期,由於圖書館的藏書量日益增多,為了節省櫥門打開所佔的空間,以及書櫥可以排的比較密收藏書也相對多些的緣故,書櫥就去掉了門。此外,為了不遮住光線,(愛迪生尚未發現電源)將多層的書櫃改為一長條寬闊的讀書檯。讀書檯成斜坡狀,類似現今圖書館放置大本參考書之書架。為了確保每本書安頓在固定的位置上,以及為了防止貴重書籍的被竊,書因之上了鎖鏈。一直到十七世紀晚期,由於印刷術可以量產書籍後,鎖鏈書才漸漸被淘汰。
    第五章「排排站」中論及書終於從水平放置逐漸改為垂直放置,不過放置的方式仍與現今不同,其前切口是朝外的,主要是因為書背上並沒有書名或作者等辨識資料。起初垂直放置時書的排列方向是先左右後上下,演變至後來先上下後左右的原因應為書架橫向長度越拉越遠,才會改至今日的擺法。
    私人藏書室的沿革史在第六章「走入書房」裡可以窺見幾位哲人的藏書狀況。自十六世紀中葉起,書背的裝飾漸被重視,不但與封面封底相一致,而且被要求加上作者與書名等辨識資料。這項改革確立了今日書背朝外的排架方式。
    第七章的「靠牆站」主要是介紹歐洲大陸十六、七世紀所發展出另一套所謂的壁架系統(wall system)。採用這種排架方式的圖書館四壁都是貼牆的書架,所有的書架面向中央的大空間。作者舉出了兩個圖書館做為實例:一為巴黎的馬薩林圖書館;另一則為英國牛津大學的包德林圖書館。
    ......3. 翻譯的缺失:此書的書名應直譯為“書架上的書” 與內容較能貼切。另外,書檔之譯為書立,研究小間之譯為小讀書間,都是未根據一般圖書館學用辭而誤譯的。
http://www.lib.ntnu.edu.tw/jory/j47/47context.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901-1132569.html

上一篇:用画笔推进认知的步伐:那些不为“艺术”而作的画
下一篇:图书馆建筑论述提要(二)
收藏 IP: 202.118.248.*| 热度|

1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