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枫叶国的教授在我办公室与我聊了半天,我们说起东西方找工作的问题。东西方在求职问题上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与观念有关,也与国情有关。
东西方求职上的相似之处是:难。如今除了个别专业,在西方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不容易,有些人东奔西走当“临时工”十多年后才勉强找到一份可以安身的工作。中国找工作也不容易,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也许东西方职业追求上的不同对我们才真正具有启发意义,这种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不同。中国的城乡差别注定了求职目标与西方不同,有人说我的大学时代不愁分配,现在自主择业,当然我们那时候好啦。果真如此吗?如果回到统招统分的年代,你愿意吗?假如你是大城市的年轻人,你一定会大声叫好,但假如你来自农村甚至穷乡僻壤,你一定会大骂倒退。西方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有工作,地点在大都市还是小地方没有多大关系。
2、观念不同。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东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大人物选择小单位并不罕见。中国则不同,大人物通常选择大单位,即使选择小单位也必是“双肩挑”,原因不复杂,大单位平台更高、资源更丰富,只要你够分量,不愁没有话语权。
无论是目标的不同还是观念的不同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背景:城乡差异。似乎西方人的城乡观没有中国人的城乡观重,其内在的原因显而易见,中国不仅城乡差别大,大都市与小城镇差别也很大,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自然是资源分配。如果城乡差别不消除,就业在中国将永远是个不治之症。前不久,几位地区不算差的粤西高校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四五十人的数学系只有四五个博士,一直想要人,但没人愿意来。类似的现象在粤东粤西地区普遍存在,其他省份恐怕也有类似的现象,中等城市地方高校学历层次不高不仅仅是历史造成的。我们一边高喊就业难,另一边高喊要人难,这“两难”大概是中国人才市场特有的景观,不知领导大人们对此有什么高见?
很多人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西方高校教师之间收入差别大不大?根据网络资料显示,美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教授9个月平均年薪为12万多,加上各种福利约15万多美元。可授予硕士学位大学的教授9个月平均年薪为9万多美元,加上各种福利收入约为11万多美元。只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教授9个月平均年薪为8万多美元,加上各种福利收入差不多也是11万多美元。这只是平均水平,大学教授年薪最高者可以超过20万美元,比例为6.2%。最低者年薪仅6万多美元,可见差别也是很大的。所不同者,教授收入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学术水平,用人机制相对是公平的。用人机制正是中国高校屡屡遭到百姓诟病的很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机制是公平的,大家凭水平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输了也心服口服。可见就业难的症结不是毕业生太多,而是就业市场太混乱了,导致这种混乱的根源正是人为因素。
东西方在用人机制上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机制比较灵活,你若是个混饭吃的水货,不仅难以找到职位,就算找到了,也可能面临随时滚蛋的危机。中国则不然,教育行业依然存在着铁饭碗,只要你不犯错误,用人单位就不敢轻易请你走人,否则对簿公堂的结果多半是用人单位败诉。铁饭碗不仅让一些不合格者占据着相当比例的位置,而且让这些人缺少了进取之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市场的发展。更有甚者,有些滥竽充数者可能会误国误民。有一位初中生家长朋友告诉我,他们孩子所在的班上很多学生觉得自己身为中国人很是可耻,应该做美国人,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缺少社会阅历的初中生居然有这样的想法不禁让人想起“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句来。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原来是他们的政治课老师课堂上总跟他们讲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政治思想课,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课程本是用来培养孩子们爱党爱国的崇高思想品德的,却培养出了一帮憎恨自己的中国身、羡慕美国的恨国者来,这实在颇具讽刺意味,领导们对此大概始料不及吧?这种现象也许不是个别的,若干年前,我的研究生便和我讲过类似的事件,我在博客里写了这些事后,有人居然对号入座与我吵了起来。
面对混沌般的人才市场,面对教育中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9-12-11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