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学生评分可不可信? 精选

已有 7708 次阅读 2010-9-19 16:37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文不讨论学生评分的合理性,只讨论评分的可信性。也许有人觉得没有合理性,何来可信性?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任何评价指标都有其不合理之处,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能看相对合理性,既然老师面向的是学生,那么老师的课上得如何,学生理所当然有发言权。我同意一些老师的意见,学生评分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可除了学生评分,有没有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呢?也许我们现在更应该思考的不是评分该不该要、合不合理,事实上,这不是我们认为该不该就能决定的事,我们更该思考的是,这些评分能不能反映实际的教学状况?有人举出了一些反例,以此来说明评分的不合理性,我想任何评价方法都会有例外。这让我想起“对策论”中有两个基本的假定:1、局中人都是理性的;2、局中人同等聪明。尽管这两个假定未必合乎实情,但你显然不能据此断言用“对策论”来分析问题是不合理的。

-----------------------------------------

每学期的开学伊始,老师便可以从教务网查到学生在前一学期给老师的评分,教师个人只能看到学生给自己的评分,作为管理人员,我有幸看到全院任课教师的评分。这些分数能不能反映老师的教学状况?能反映到什么程度?如果对学生评分没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不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可能导致某些博主所说的老师为评分取悦学生。

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通常有几种监控手段:1、随机听课;2、学生评分与主观评价;3、学生座谈会。随机听课监控的面相对窄一些,我没有做详细统计,每学期领导、督导组听课大概占多大的百分比,不过可以做一个估算。就学院来说,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位领导每学期需要听6节课,去除不同的领导可能听同一个老师的课,理论上每学期至少有一半的老师被听课,这还不包括学院督导组及老师间的相互听课。如果大家都按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应该说同行听课还是能了解教师整体的教学状况的。但理论上讲,同行听课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同行一学期听同一个人的课恐怕不会超过一次(督导组例外),虽然通过一次课基本可以看到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但仅凭一次课就对老师一学期的课下定论似乎有失偏颇。我曾经反对过根据督导组听课采取一票否决的做法,如果某个老师在某次课堂上出了教学事故被督导老师发现了,一票否决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根据某个督导听了某个老师的一节课后没有评优秀就否认这个老师的优秀就有点片面了。一节课怎能说明一个学期的课?我们当老师的都有感受,在某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各节课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觉得发挥得比较好,教学内容处理得也比较适当,但有些时候会觉得课讲得有点生硬,内容的处理也不尽如意,这些是很正常的,也许这位老师觉得没处理好的部分刚好被听到了,于是督导老师给上课老师打了个良好。督导没做错,但督导评的只是他听过的那一节课而非该老师一学期的课,我们怎能根据一节课的良好就断言这门课一定不是优秀?当然,尽管理论如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造成根本性的失误。

相比之下,学生评分也许更能客观地反映老师的教学状况,关键是我们怎么看评分。不排除某些不正常的评分,例如学生害怕老师不让过关而取悦老师,老师为了得高分而取悦学生,这些现象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个别的,可以作为“噪音”剔除。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评分判断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算不算一个优秀教师。

仅仅从某个老师一门课程的评分便断言他的课如何显然是不科学的,90分未必优秀,80分未必算不上优秀,需要多角度纵横向比较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如果一个老师满足如下条件,我相信他必定优秀:

1、学生评分一直比较稳定在高分段,震幅较小。

2、在同时期任同一门课的教师中评分始终居前。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老师是否优秀至少需要两年左右的数据,如果两年以上的数据表明某个老师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你还觉得无法对他作出判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靠谱的判断依据。

假如把学生主观评价、督导老师听课、领导听课等多种数据结合起来考察,我坚信基本是对一个老师客观准确的评价。

有人认为,以学生评分说话不科学,与其说评分不科学还不如说使用评分的方法不科学,如果谁因为某个老师某门课程的评分比另一个老师的评分高就认为前者比后者教学水平高,那只能说他不会看学生评分。

从实际的学生评分情况看,督导听课、领导听课与学生评分的“交集”基本是一致的,评分一直居前却被督导评为良好的情况不多见,所以督导一票否决无伤大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评分总体上是客观、可信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364627.html

上一篇:我有多少时间做研究?
下一篇:婴幼儿时期的营养决定了人的寿命--俺们还能再活十年?
收藏 IP: .*| 热度|

19 王桂颖 刘进平 朱志敏 王德华 刘世民 钟炳 杨秀海 徐建良 刘立 刘钢 吕喆 李志俊 李学宽 许文婕 鲍海飞 唐常杰 左正伟 徐耀阳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