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大学生--面对现实、自强不息 精选

已有 6343 次阅读 2009-9-28 13:50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位刚毕业的本科生给我发来一封邮件,全文如下:

曹大侠:

      你好!

      读过你的博客,受益良多!先谢过!!我知道有很多人喜欢叫你为大侠,我亦然!我知道你是位大学数学老师。现在,对大学老师无论是从学历上,职称上,还是从社会职位上有太多的叫法,诸如:博士,教授,书记,主任,院士......但都不如叫大侠爽快,你写下的文字注定你是我心中的大侠。下面说说我此次mail的来意:

      我是XX大学数学系05级的一名学生,来自农村,家境不好,现在已经毕业,元月份考研由于最后一堂考高代出了意外而没有考上,但我一直的想法就是继续学习,然后做一名大学老师,做一些科研,这是我的追求。我自信我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还算一般,想再考一次。但我是85年出生的,鉴于已经毕业,据自身的状况,我是否该继续坚持?我这样继续读书是否年龄偏大了?我的朋友和同学都去工作挣钱了,而我是不是太理想化了?一些朋友认为,在填饱肚子和理想之间,前者为先, 我和他们现在联系的少了,因为话不投机。在他们现实的Money和我目前飘渺而寒酸的理想之间,我选择回避他们,我是不是太封闭和狭隘了?而且我规定自己30岁以前让自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是不是不切实际?我严重矛盾中,望大侠点悟!

      另外,是学习上的问题:我喜欢概率,考的是概率方向,我选择了R.M.Dudley著的《实分析与概率论》作为现在自学教材,我对其中的前半部分学了三遍,但依然一头雾水,因为前一遍看不明白的问题后一遍看明白了反而让我不懂的东西多起来,这个正常吗?为此我给一个院士写过一次信,想请教一下如何学习和把握书中的内容。院士回答有二:1,该书不是你那种档次学校的学生学的;2,未读过此书。第一条我就认了,我读的学校确实不入流。但他说的第二条我就不太明白,此院士著有《测度论讲义》一书,书中数次引用了《实分析与概率论》中的内容,曹大侠,这是否矛盾?另外,我希望你能给我就学习此书给一点建议,可能你也没有读过此书,但就凭大侠你的内功修为,那是游刃有余的,学生在此严重期待。我们本科的实变函数教材就是你著的,但由于我们的教学要求不高,老师讲的甚少,未能学好!以后还望有机会请教你一些实际的问题,不胜感激!哆嗦不少,望大侠见谅!  

                                      学生有礼!

我的答复:

这位同学:

谢谢你的来信与对我的信任,对院士的话我不想多加评说,希望你不必介意我将你这封邮件及我的回复发到我的博客里,因为这或许不是你一个人面临的问题。

这里首先回答你学习上的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在没有学好“测度论”(至少要学好“实变函数”)的情况下读R.M.Dudley的《实分析与概率论》是早了些,但这与学生在哪种档次的学校无关!北京大学的学生如果没有学好“测度论”一样学不好近代概率。我个人觉得,如果你对概率论比较有兴趣,不妨先读一读经典的概率论,如林少宫先生的《概率论》就是本不错的教材,如果你想继续学习近代一点的概率论,就得把“实变函数”的基础打好,最好再学点测度论,测度论最好的教材首推Halmos的《Measure Theory》,不过也要费一番工夫,可能本科生读起来会有些吃力,可以考虑读一些国内作者写的测度论方面的教材,书店里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

从你的来信可以看出你除了学习上的问题外尚有两个方面的困惑,1、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如何选择?2、多大的年纪适合读书?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可能与你的想法有点不太一样,目前的就业形势你是知道的,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很难,如果真的有机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觉得应该先解除后顾之忧为好,因为人首先要生存下来,然后才谈得上理想。按你所说,你家境不太好,父母恐怕无力再为你实现理想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了。所以我建议可能的话还是应该先找个可以糊口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准备,这样也许更现实一些。至于你说到的同学,我觉得他们的选择也没有错,人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无所谓对错。你与他们即使理想不同也还可以做朋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那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实际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应该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和平共处,大家互帮互助,任何人都难免会在生活中、工作上遭遇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有时侯朋友的一声问候、一句鼓励都可能成为自己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说到读书,客观地说,数学研究也是吃青春饭的一类工作,Weyl曾经说过:“数学家的黄金时代是25岁至35岁。”这是从数学创造力的角度说的,这种说法只是概率意义上的,现实中有反例。事实上,Weyl的这句话是对当初到普林斯顿访问的小平邦彦讲的,其时小平邦彦已经超过了35岁,可后来他还是获得了Fields奖。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无论是做大学老师还是做中学老师,或者进公司与银行,其基本的目的是生存,希望自己有一个丰富没有遗憾或少些遗憾的人生,至于能否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则取决于天赋、机遇等很多因素,有理想是非常可贵的,有了理想才有追求的目标和生活的动力,所以你立志做一个大学教师的理想值得肯定与鼓励,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具备追求的条件,我说的条件不是指你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而是指要有生存的资本,否则理想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至于年龄,我觉得不是绝对的,很多人三十多岁才读硕士,还有些人四十多岁才拿到博士学位,中国第一批毕业的十八个博士读书时大多过了不惑之年。只要努力,汗水是不会白流的。

衷心祝愿你心想事成!

                            致

                       礼

                               曹广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258417.html

上一篇:朱清时校长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下一篇:美丽如画的香港科技大学
收藏 IP: .*| 热度|

25 刘全慧 刘玉平 艾云灿 梁进 刘进平 陈绥阳 王德华 吴飞鹏 陈安 吴渝 钟炳 杨秀海 杨顺楷 陈国文 刘立 马丽丹 任国鹏 刘颖彪 刘畅 李志俊 宋和平 唐常杰 贾泳杰 hypersurface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