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好猫的宠物

已有 5119 次阅读 2010-11-8 20:45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诗经时代,农耕大敌,一是田鼠,一是野猪。直至秦未汉初,《礼记》仍让天子行祭祀之礼,求助于野猫和老虎:“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部分性情温和而又懒惰的田豕亲近人类遂有一个“家”字,男子为下田之力,女子在家养猪,由此形成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还是很有地位的。但是,田鼠进入仓廒居室,却成鼠害。《诗经》中,“鼠”有六出,并以硕鼠喻人之恶,可见鼠害之烈。

对于鼠害,周人一求野猫相助,二求老鼠从良。《诗经.硕鼠》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求你不要偷吃我的黍。我多年侍奉着你,你却从不顾怜到我。我只好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呀乐土,才是我向往的栖身之处。那时,周人还没有将猫驯化,没有家猫,对仓廒居室之鼠,只能用诸葛亮火烧赤壁之法,烟熏火燎,所谓“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穹窒”即鼠穴也,墐户(jìn hù),涂塞门窗孔隙。

除野猫外,狗和狸都有捕鼠为食的天性。人们首先训狗捕鼠,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驯狗捕鼠之人,称为“相人”,不是后来的相人。现在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不对的,拿耗子本来就是狗的专业。后来,人们发现狐狸比狗更有效率,于是人们又开始训狸捕鼠,这在《吕氏春秋》、《庄子》、《韩非子》中都有记载。马和牛是不能受训捕鼠的,汉初刘向《说苑》讲,良马虽快,但“使之捕鼠,则不如百钱之狸。”《淮南子》说:“狸执鼠,而不可脱(托)于庭者,为搏鸡也。”终因小偷小模之病而为人终弃。这才有训猫捕鼠,并称猫为“狸奴”。

黄庭坚有《谢周文之送猫儿》一诗,云:

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

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

其中,狸奴即家猫。陆游《赠猫》讲其用猫看家护院,云: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其中“裹盐”指驱邪以求吉利的习俗,此处讲非常风光地迎接猫咪进门。

野猫是“貓”,《毛诗》训“貓”为“似虎而小、色浅者”,今有人训为“山貓”,其实不妥,山貓应是猞猁。貓训化后,野性减少,也就成了猫。汉武帝时,东方朔讲:“飞鸿骅骝,天下之良马,然用以捕鼠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可见此时家猫已驯化成功。家猫没有狸偷鸡吃的毛病,尽管有时会和鸡开个玩笑,最终取代了狸的地位。

但是,缺少野性的家猫变得懒惰起来,陆游曾对猫讲,“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餐睡锦茵?”由懒猫渐渐地和平演变成不抓老鼠抓蝴蝶的宠猫。清人董舜民曾说:“深闺驯绕闲时节,卧花茵,香团白雪,爪位湘裙,回身欲捕,绣成双蝶。春来更惹人怜惜。”陆游曾表扬过一只不抓蝴蝶抓老鼠的功勋猫,见《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

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书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

鱼餮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现在,有了毒鼠强,猫的捕鼠功能便有所退化,据说有一种转基因玉米也有驱鼠的功能,老鼠宁愿饿死都不吃。于是,人们就称能抓住老鼠的猫叫好猫。猫中的好猫不多了,人中的好猫却多起来了。关键之处不在于当猫,而在于抓住老鼠,集鼠成银,聚鼠成金,尤其是金鼠,甚至是金猪,堪称金牌猫,超级金牌猫。

赢利性机构都想当好猫,结果不少这样的机构都把人当成了它的宠物。什么油猫、气猫、电猫、信猫、银猫、保猫、地猫、房猫、药猫、医猫、官猫,诸如此类,种种肥猫,逐利是其天性,上帝怨而无奈。顾客自己以为自己是上帝,在众多商家面前趾高气扬地选择着低声下气的商家,其实惟一的选择就是消费,通过形形色色的消费包装起自己的形象。越能消费,就越有气质,越有形象,越有文化。

然而,有一种“貓”,“似虎而小”,狠比山貓,猛胜大虫,其厉害之处在于绑架大人的头脑而视儿童为其宠物。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大学生、助学机构,甚至管理部门等非赢利性机构,嘴上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打着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办证”、“奥”、“奥”的旗号,而成了众所周知的机器猫。这种机器在克隆着今天的学习工具,明天的工作机器。孩子的生活少有阳光雨露,少有欢声笑语,空气中的铜臭令人窒息。大人在用钱购买孩子的痛苦和快乐,“教育的目的”已少有人思考,大多也不再提起。在教育逐利、腐败的环境和气氛下,所有动听的口号和语言都苍白无力。学校这最后一块“净土”也不再干净,不知我们未来的立足又能在哪里。

挣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绝望,“诗经.大猫”云:

大猫啊大猫,求你不要变成老虎。我多年崇拜着你,你却吝啬对孩子的眷顾。我无法离开你呀,去寻找那自身安逸的乐土。乐土呀乐土,不知何处又见童真的歌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381785.html

上一篇:读书要防神经病
下一篇:过场
收藏 IP: .*| 热度|

23 武夷山 廖永岩 鲍得海 郑融 赫英 曹广福 王安邦 陈国文 吉宗祥 迟菲 赵宇 蔣勁松 陈湘明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李泳 刘晓瑭 徐耀 丛远新 秦川 郭鹏 xd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