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金针度

已有 4460 次阅读 2008-3-27 20:48 |个人分类:池蛙集

有的话题过于严肃,有的话题过于沉重,余还是以校园逸事为题,不图激扬文字,但求浅斟低唱,冀紧张之余能有轻松窃喜。在《池蛙开篇》中,曾谈到“教”的境界,有“鸳鸯绣取为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一句,故今天就谈“金针度”。

 

 

金针度

 

陈绥阳

2008-3-25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神仙纪元500年前,大约是公元2600万年前,即新生代早第三纪渐新世与中新世间,那时果蔬茂盛,动物分化,却没有聪明的猴子,西瓦古猿是2300万年前以后的事。一日在喜山运动中,蹦出一只石猴。

    石猴不仅是独生子,而且无父无母,茕茕孓立,形影相吊,缺少关爱。便渡南海到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暗喻“天上灵山”),拜菩提为师。菩提祖师,即准提道人,曾二败通天教主,后研习佛学而成菩提。菩提为石猴取名悟空,教其七十二变,传其亚光速的筋斗云,身上八万四千根毫毛,根根都能随心幻化。经洞中七年研读,又经三年耳提面命,十年博士后毕业,好在不要SCI,回到中土,已是中土第一海龟。

    悟空回到花果山,苦于没有实验设备与工具,便到龙宫借宝,得一金针,如绣花针大小,可藏于耳(悟空乃铜头,小孩不可模仿),即定海神针,俗名金箍棒。不料龙王借宝于前又耍懒于后,才闹出“大闹天宫”的事来。以至于悟空在五行山下负山思过,好苦啊,直到2600万年后的唐朝,才保护唐僧到那烂陀寺读博,取回《瑜伽师地论》100卷,开中国法相宗之先河。唐僧才为一代宗师,惜乎当时没有院士。

    菩提乃特级教授,江海学者,其教学方法如何?何以在十年时间教出如此弟子,便成千古难题。

    到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在山西忻州韩岩村,出了一位学者,叫元好问。据说,他解决了这一旷古难题。查施国祁注《元遗山诗集笺注·卷十四·论诗三首之三》,有诗为证: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其成果是有成语“金针度人”传世。鲁迅在《集外集拾遗·怀旧》中讲:用笔之活可作金针度人。此处,“度”通“渡”,取越过之意,引伸为传授。

    元诗的创新性成果有二:一是将前人的“鸳鸯绣出凭君看”发展为“鸳鸯绣了从教看”,另一是提出命题“莫把金针度与人”。前者突出一个“教”字,说菩提没有让弟子代师授课,演练一番功夫,具可观赏性,而是一对一地教其练武习术,因材施教。后者则引出后世好多争议之公案。

    元好问大概怕“悟空金针”的问题太大,故转而讨论“采娘金针”,即此金针非彼金针,但都是金针。

    在不可考的从前,有个少女叫采娘,人勤手巧,欲乞织女之灵,便在家中摆上香炉,烧香祈祷,有七天七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在第七天晚上,织女飘然而至,问:“汝祈何福?”采娘笑答:“我希望心更灵,手更巧。”织女便将一根金针扎在纸上,放入采娘衣裙中,说:“三天不可讲话,三天后即随汝愿。”闭关三天后,采娘果然比以前更灵巧了,什么都会做,织锦如云,织缎如霞,绣花招蝶,绣鱼惹猫。

    由此,以“金针”喻秘法,诀窍。只可惜,采娘金针缺乏“从教看”之意,才有遗山先生的“从教看”。

    后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集中于“莫把金针度与人”一句。

    一种解读认为,其观点是制好诗任人欣赏,但创作的奥秘、技巧、秘术则不可传人,正如猫授艺于虎,还留一招上树功。以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手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保守思想。采娘具金针,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才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若失金针,则成落后生产力的代表。现代则谓之知识产权。

    另一种解读认为,元好问精研佛学,常常借禅论诗,如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成语“金针度人”最早见于唐白居易的《白氏金针诗格三卷》,元诗演绎“金针”应理解为:宜授人以过程,关注手艺本身的体悟,而不要希图用什么秘籍、金针(绣娘金针)以示得导师的真传。

    其实,菩提祖师之高明就在于没有授与悟空什么金针。也幸好悟空是不死之身,否则为金针传世又不知要弄出多少恶斗。为一根丐邦打狗棒,不也争得死去活来。后来,丐邦打狗棍被摔断后,洪七公借苏灿之身说道:“打狗棒并非什么圣物,只是我留给大家作个纪念罢了。没想到你们竟然为了它,搞到整个丐邦四分五裂,实非我愿,今日苏灿将打狗棒弄断,以后你们就不用再争了。”

    不争打狗棒是不可能的。你一个老叫化,嘴里嚼着叫化鸡,手上提着三尺翡翠碧玉棒,富可敌国,叫人好不眼馋。就连一篇写在半幅袈裟上的“蔡花宝典”,也惹得名门正派、正人君子岳不群淌了浑水,胜者不惜自宫,败者以身相许。

    惟有慧能视金针为无物,不为经文所拘,以凡人自持,把握普善、博爱的佛意,有偈为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看来,元遗山实在高明。

    星移斗转,已是人世苍桑。想那一个小小的铁元素竞然结束了一个青铜时代,而李白时代的造针工艺,也是将铁杵在石上磨。不要说金针,就是一根铁针也来之不易而成至宝。时代不同了,我国已是钢铁生产大国,年产近四点九亿吨,已非当年超英赶美的指标1840万吨的光景了,加之现代数控技术,不知可生产出多少针来。连PC都后了,金针还不进入后针时代。

    五十年前,“六亿神州尽舜堯”,一个教育扩招,迎来多少舜堯和他们的子子孙孙。大概除了211,高教已不是精英教育,而成平民教育,草根化了。现代“概念+命题+证明”的知识表示体系,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非顺序型线性结构。网上淘宝,百度搜索,周老虎、刘羚羊、连艳照门的隐私都暴光无遗,谁还能金屋藏针。不如,

鸳鸯绣取为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

更直接了当。

 

金针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19626.html

上一篇:蛙声十里出山泉——兼答网友
下一篇:无偈不通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