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6801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博文

镟皮茄子鹌鹑做 精选

已有 4059 次阅读 2016-4-15 23:51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镟皮茄子鹌鹑做

茄子属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L.)茄种(Solanum melengena L.),起源于印度和东南亚热带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随着佛教引入我国栽培,中国古代曾有伽、酪酥、落苏、昆仑紫瓜等名称。

茄,直立分枝草本至半灌木,高60-100cm,幼枝、花序梗及花萼都有星状绒毛,叶卵形或宽椭圆形,顶端钝,边缘波状或深波状圆裂,基部偏斜,两面有星状柔毛,能育花单生,花后下垂。花萼钟状,有小皮刺,裂片披针形,花冠辐状,裂片三角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部,子房圆形。浆果较大,圆形或长圆柱状,紫色或白色,萼宿存,花果期6-9[1]

栽培学常将茄按果皮颜色分青茄、白茄、紫茄等,明《天启淮安府志》就记述了当时的茄子,称其“一名落苏,紫、白数种”。现在淮安地区栽培的茄以紫茄居多,也有少量的白茄、青茄,栽培的地方品种有江淮紫长茄、徐州长茄,杂交的推广品种有苏长茄、苏崎茄等。市场上售卖的茄子果实上宿存的花萼有紫色与青色两种,紫色者为本茄子,口味佳。

茄子含较为丰富的维生素P和葫芦巴碱及胆碱,可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和血中的胆固醇,夏天食用有清热减暑的功效,常吃还有一定的抗衰老和防癌作用,但茄子性冷,脾胃虚寒的人应少食用。

淮安谚语“茄子七八根,天天不离锅”。淮安是茄子的主产区,也是淮安人食用的主要菜品,常见的家常食用方法有清蒸茄子、酱烧茄子、肉末毛豆烧茄子等。《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描述过刘姥姥吃过的“茄鲞”做法,是“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了”。现在有人附会,以为这样复杂的烹饪方法,正是淮扬菜的特点,所谓食不厌精。其实不然,淮扬菜讲究的是清淡,主张原汁原味,后人评述此种做法,吃不出茄子本味,已失天真。据清丁宜曾《农圃便览》的介绍,所谓“茄鲞”,茄干也,做法非常简单,即“将茄煮半熟,使板压扁,微盐拌腌二日,取晒干,放好卤酱,上面露一宿,磁器收”[2]

笔者在读《西游记》第八十二回时,发现老鼠精招待唐僧的宴席上有一味“镟皮茄子鹌鹑做”,觉得奇怪,唐僧吃素,为何菜里会有鹌鹑呢?后来偶然发现,原来吴承恩说的是源自宋代食谱《吴氏中馈录》的一种菜肴“鹌鹑茄”,具体做法可见于明刘伯温的《多能鄙事》和高濂的《遵生八笺》。

刘伯温介绍的做法是:“嫩茄切两半,以刀缕细,勿令透,沸汤焯过,控干,用盐、酱、花椒、莳萝、茴香、香草、桔皮、杏仁、红豆研细末,淋入缕缝,晒干蒸过,收贮,用时以沸汤,蘸香过油煠熟”[3]

高濂的做法是:“拣嫩茄切做细缕,沸汤焯过,控干,用盐、酱、花椒、莳萝、茴香、甘草、陈皮、杏仁、红豆研细末拌匀晒干,蒸过收之,用时以滚汤泡软,蘸香油煠之[4]”。

刘伯温的做法能让人理解为什么菜名“鹌鹑茄”,大概嫩茄切成两半,这样加工过后,酥软如鹌鹑。高濂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却失去了鹌鹑之形。有趣的是,现在山西菜品中有一味“鹌鹑茄子”,却真是用鹌鹑肉与茄子同烧。吴承恩了解到的做法其实又有所改进,刘伯温和高濂的做法茄子都不去皮,“镟皮茄子鹌鹑做”却是将茄皮镟去,这样吃起来会更加松软。

不管是“茄鲞”还是“鹌鹑茄,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干制的路菜,即离家远出时可以带在路上吃的一种菜,象现在的方便面一样,出门时带在身上,需要时用开水泡泡,拌些香油即可食用。

茄子不仅可以熟食,而且能生吃,王统葆称淮安乡间儿童喜欢吃刚摘下来的白茄子[5]。确然,笔者小时候就常摘菜园里生长的茄子当水果吃,紫茄白茄皆可,自有一种清新的味道。


 

 

 


[1]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28.

[2] []丁宜曾.农圃便览.清乾隆原刻本.55.

[3] []刘基.多能鄙事.卷三饮食类.明嘉靖四十二年.范惟一刻本.30-31.

[4]明高濂.遵生八笺.雅尚斋遵生八笺.卷之十二.饮馔服食笺.中明万历刻本.260.

[5]王统葆.佳蔬竞鲜.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8558-970396.html

上一篇:野豌豆
下一篇:红蓼
收藏 IP: 222.184.5.*| 热度|

6 谢平 马德义 冯大诚 张钫 liuhaoa1234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