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火山爆发使全球干旱区显著变湿
周天军 2020-2-23 14:09
全球干旱区占陆地面积的41%,全球38%以上的人口居住于此。作为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理解干旱区对辐射强迫的响应具有重要科学和社会意义。前人研究集中于人为外强迫(如温室气体,人为气溶胶等)对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对自然外强迫的影响关注较少。火山爆发作为自然外强迫中引起大幅度 ...
21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全球变暖将导致ENSO降水异常东移
周天军 2020-2-23 14:06
全球变暖将导致ENSO降水异常东移    ENSO振荡是气候系统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在El Nino(ENSO正位相)发生时,赤道中东太平洋降水增加。降水释放的潜热导致热带太平洋上空形成深厚的加热异常,驱动全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前期研究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提供的耦合模式气候预估试验结果指 ...
17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变化可检测出全球增暖的影响
周天军 2019-11-4 11:45
过去百年的全球增暖趋势毋庸置疑。在这一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加,理论上有利于极端降水增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第五次评估报告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均指出,自1950年代以来极端降水在全球范围内呈显著增强的区 ...
22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世界气候变化研究的七大科学挑战问题
热度 3 周天军 2019-9-16 11:52
为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WCRP 的联合科学委员会提出了急需投入研究力量来应对的七大科学挑战( Grand Challenges ),具体包括:冰冻圈消融及其全球影响,云、环流和气候敏感度,气候系统的碳反馈,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粮食生产用水,区域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近期气候预测。上 ...
686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3
[转载]未来地球计划与气候变化科学
周天军 2019-9-16 11:44
未来地球计划与气候变化科学 什么是未来地球计划?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冰盖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为了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011 年国际科学理事会 (ICSU) 、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 (ISSC) 、联合国教科文组 ...
254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公里分辨率的对流解析模式成功模拟2016年梅雨期暴雨过程
周天军 2019-9-10 19:08
公里分辨率率的对流解析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2016年中国东部典型梅雨期暴雨过程 —— 2019-09-09 |   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东亚夏季风降水季节性推移的第二阶段。梅雨期通常存在持续性降水,并与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梅雨锋密切相关。由于梅雨锋的准静止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区 ...
21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不同可降水量资料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如何?
周天军 2019-9-10 19:02
研究揭示不同可降水量资料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 —— 2019-09-10|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是全球主要的干旱区之一。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对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水汽是全球水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对气候系统以及水资源都有着重要影响 ...
26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历史0.5℃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极端高温变化可作为未来预估保守估计
周天军 2019-9-10 18:56
研究揭示历史0.5℃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极端高温变化可作为未来预估保守估计 ——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其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以内。其后,对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0. ...
29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法合作在“中上新世暖期和未来气候预估模拟比较” 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周天军 2019-7-18 17:06
中法合作开展了“中上新世暖期和未来气候预估模拟比较” 的系列研究 ——   中上新世暖期(mid-Pliocene 或mid-Piacenzian)是距今3百万前的地质暖期,该时期拥有与当今类似的海陆分布、CO2浓度 (405ppm);略低于当前的冰盖以及略高于当前的海平面高度(22米,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和地表升温(2~ ...
23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