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人创新乐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J2009 生命周期评价(LCA),低碳,创新

博文

创新者实用手册(3):“轰炸”你的大脑!

已有 3592 次阅读 2011-9-17 07:25 |个人分类:创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创新, 神经学, 人际交往

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在坐车、做饭、睡前的空隙时间里,跳读着看完了武夷山老师推荐的《打破偶像者:一位神经科学家揭示如何异想天开》(Iconoclast: A Neuroscientist Reveals How to Think Differently),很有点意思,小结一下。

 

首先来句题外话。虽然已是电子书籍横行天下的年代,我还是喜欢纸版,主要是看电脑让眼睛非常疲劳,当然也许将来以后有了kindle之后我也会被改变~~于是,当看到武夷山老师推荐此书时,第一反应是去学校图书馆查一下有没有。意外的是,居然有,而且仍然在架,实属不易,要知道这破图书馆大多数时候连专业书籍都不很全面……(而在我看来这本书不能算专业书~~)。当即就借了出来。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咔咔,于是很快读完了。

 

者Gregory Berns是美国艾默理大學(Emory University)神经经济学领头人。听听这头衔,啥叫“神经经济学”?哈哈。简单说就是研究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济行为。这本书一定程度上也是探讨这个问题,不过具体是探讨“打破偶像者”这一类人的大脑。“打破偶像者”就是不搞偶像崇拜的意思,不过念起来总是很拗口~~下文为了简洁,并为了牵强附会到本系列文章的主题,姑且称之为“创新者”吧。

 

全书大意就是讨论“创新者”的大脑、思维有什么特点,从而使之成为“创新者”的。大体上是三个方面:

 

1)具有独特的理解、感受(perception),就是说,面对同样的事物、状态,创新者的理解与常人有别,大家都悲观,TA却乐观;大家熟视无睹,TA却看到蹊跷、改进潜力,等等。perception源于视觉(vision),然而,眼睛产生的视觉可能是相似的(眼睛就是一个光学透镜),大脑产生的perception却可能迥异。

 

2)不畏风险(risk),迎难而上。光有独特的理解还不行,要行动,行动就有风险,作为创新者,你的特立独行必然招致大家的不理解。通常这样的风险分为两类,不确定度(uncertainty)和公众嘲笑(public ridicule),都会激发大脑的反应,产生恐惧感(fear)。创新者一般能调整自己,克服这种恐惧感,方法之一就是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3)就是武夷山老师在文中提到的社交能力,social intelligence,不知道翻译成“人缘”合适否?特立独行还不够,作为一个成功的创新者,你得把自己的idea“卖”出去。作为学者,你不但得发表高水平文章(笔头的,无声的),还得去开会、去演讲、去宣传你的学术、发现,去说服别人来研究、追随、批判你的学说,这时候,社交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别人是否对你的学术感兴趣,不完全取决于你表达的内容,还取决于你表达的方法、沟通的渠道。小到文章标题、关键词,大到期刊、会议的国际影响力,都能体现出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梵高和毕加索的例子武老师已经提到了,可以去看看。

 

本书最后一章有点意思,说既然如此,有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吃了就能提高理解力、不畏风险、人气倍增呢?回答是,有,但是不能当药吃。其实原理也不难,大脑再复杂,仍然是个生物体,各种生化信号仍然会受到外界药物影响,于是Berns教授就举了几类药物,虽然有些现在还没有证明功效。比如怎样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一歪招,迷幻剂,(例如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麦角酸酰二乙胺),吃了以后,出现幻觉——幻觉也是一种不同的理解啊,呵呵,虽然不是你想要的。怎样不畏风险呢?壮胆呗,很简单,喝酒就是一种,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啊~还包括,抗抑郁类药,镇静剂等——怎么都这么恐怖啊,大家还是喝酒吧!至于人际交往能力,更有意思,回答是,激素,例如类固醇类的氢化可的松(cortisol),脱氢反雄甾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效果尚有争议),以及催产素(oxytocin)。文中给出了实验证明:鼻内摄入(intranasal)催产素的志愿者更能识别复杂的面部表情,潜在的暗示是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哇,这岂不是说,女性天然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潜力?后知后觉啊~

 

见解、胆识、人缘,这三部曲,共同构筑了从个人的idea到最终改变社会的全过程。如何走出第一步,产生新见解、新思路?文中反复提到一条最直接的方法:用新的东西“轰炸”你的大脑(bombard the brain with things)!因为大脑会犯懒,熟悉就滋生懒惰,要求新,不能满足于熟悉,要去探索新知,就把自己置身于新知之中,这时的陌生感难免产生恐惧甚至厌倦。这里推荐Martin Schwartz的文章“The importance of stupid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doi:10.1242/​jcs.033340)。想尽办法让自己产生“我真笨啊”的感受,恰恰是攀登科研高峰之所需。

 

走出你的第一步,你,轰炸大脑了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054-487232.html

上一篇:创新者实用手册(2):基于梦想,而不是恐惧
下一篇:都柏林文化之夜
收藏 IP: 89.204.233.*| 热度|

1 党晓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