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与大学生和研究生谈谈读书 精选

已有 17654 次阅读 2016-5-12 08:10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读书, 独立思考

与大学生和研究生谈谈读书

人类是追求知识的,并且将已经得到的各种知识写成书。全世界已有出版的各种图书大约有数十亿种,每年出版的新图书也有百万种以上。为了继承已有的知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读书。所以中国人把送孩子上学称为去念书。把知识分子和有知识的人称为读书人和知书识礼的人。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其实说穿了,在学校里教员上课,无非是帮助你去读书,让你阅读与讲课内容有关的书籍时能够更快地理解。听老师讲课,并不能取代自己独立的阅读。

世界阅读日”媒体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全世界各国每人每年平均读书数是:以色列68本,前苏联55本,美国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在进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日本44本,法国24本,韩国15本。而我国国民成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来自教育,来自知识的熏陶,也就是说——来自阅读。可见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着何其重要的影响。上面的统计数字也说明,居民的平均读书量是和那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是正相关的。

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任务,一方面是将人类已有的知识充实自己,另一方面要研究和开创新的知识,一句话是继承和生产知识。所以,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我们要把阅读放在首要的地位。

我以为,在阅读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

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尽管也在阅读,但阅读量很少。除了啃老师指定的教科书,或导师要求看的参考书之外,什么也不读。或者,每天花在阅读的时间很少,十几分钟。这实在很难说够得上阅读。你想,你是专门从事读书的,阅读量还不如人家以色列一个普通人(每年68本)的阅读量,甚至连一个韩国普通人的阅读量也谈不上。须知,以色列、韩国人的阅读量大部分是业余完成的,他们还有职业,还要挣钱养家糊口。而你,作为一名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量太少,还不如人家普通人,那么你的知识就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过人家普通人。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知识水平落后于人家,这就意味着,我们整个民族将落在人家后面。可见,提倡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拥有一定的阅读量,意义多么重大。

事实上,一座好的大学,其中的学生一定是阅读成为最重要的时尚。不仅有好的阅读习惯,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和阅读条件都应当是第一流的。此外,读书会、读书讲座、同学之间阅读交流活动,都应当是十分活跃的。

据说哈佛大学的学生,平均每周要阅读六、七百页的读物。如果把这些折合为两本书的阅读量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假期以外,他们将要阅读大约一百本左右的阅读量。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我们有不少学校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喊得很响嘛,最起码的措施,就应当先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做起。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只有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我们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才会大幅度地提高。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阅读量没有要求,把学校办成电影院或听说书的茶馆,学生在下课后一点阅读量也没有,那么我们的学校将会永远落在后面。

  1. 要有选择地阅读。

阅读什么?这是一进大学门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古人说“开卷有益”,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书,只要是书,打开就看总是有益处的。这话是一千多年以前说的,那时,一是可供看的书不太多,二是最常见的书无非都是经史子集之类,所以这话在当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现在就不同了,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如果不加选择,就会像走入迷宫一样,越读越糊涂。特别是当今还有不少内容谬误或空洞无物的垃圾书,它花空心事弄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在你废了好多功夫看完后,才感到大上其当。

作学生时,首先应当认真阅读的一类书,是教学参考书。一直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是教员对学生指定一本教本,老师照教本讲,学生把这本教本看得熟了,就能够考个好成绩。其实这对于学好这一门课是远不够的。基础课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绝对不是看一看一种叙述就能够领会的,必须参考多种不同的教学参考书的叙述,参阅它们从不同角度的例证,反复比较和玩味才能掌握。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念大学时,一些概念好像都懂得了,考试成绩也还不错,可是直到毕业后自己向学生讲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懂得”是经不起问的,只有在备课中参考不同的参考书,并且融会贯通后,才感觉到是真懂了。为了尽早使自己真正学懂所学的内容,就要在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就把它学懂。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读教学参考书。其实教学参考书也是很多的,要挑选比较有影响的久经考验的几种参考书来读。这一点只要请教本门课的授课老师就能够得到。

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是分专业的,除了要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之外,还要阅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和杂志。低年级的同学为了增进对专业的了解,可以挑选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普读物,如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读库郎写的《什么是数学》,张景中主编的《好玩的数学》丛书等;学力学的可以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众力学丛书》等。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就要挑选本专业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认真研读,此外还要挑选几种与专业有关的中外杂志,定期浏览,对于其中有兴趣的论文,可以挑选几篇精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如果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打好基础,那么研究生的任务就是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发展学科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使你尽快达到专业和学科的前线,适应即将开展的论文和研究工作。

大学生和研究生在阅读以上两类与学习的专业有关的读物之外,为了扩大视野、增进修养,还需要读一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读物。如学理工科的适当读一些文科的读物和文学艺术作品,学文科的适当读一些理工科的科普读物;他们同时还应当阅读一些有关名人传记、哲学、历史、时政评论和时事等等方面的书报和杂志。这些读物可以选择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阅读。

爱因斯坦认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受,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誉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就是说,阅读这类读物,可以使我们成长为真正健全发展的新型人才。

第三,阅读的时候要善于提出问题。

我们在拿到一本书,是一字一字地照着念一遍就算阅读完了吗,不是。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动脑筋,要一边阅读一边思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是说如果只是学习和模仿,就会迷失方向,自己要干什么也不清楚;而如果只是思索,并不学习,整天空想,就算是一种懒惰。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应当持两种态度来思索:一种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思考,尽量去理解作者是怎样来思考、处理和理解的;一种是站在作者的对立面来对作者评头品足,对于学术著作还要提出疑问、提出有根据的怀疑。对于文艺作品,一方面要能进入作者设定的环境,有和作者共同的情感,把自己感情和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站在书外评论书中的不足,展开自己充分的想象力,去补充书中的不足,对于书给出自己独立恰当的评价。

这里我们需要着重强调怀疑性的思考。一方面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能够提出怀疑,是一个人有独立人格而不人云亦云的标志;另一方可怀疑原则是科学最重要的特质,一部科学史和创新的历史说明,一切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创新都无不是从怀疑开始的。正因为对于一切知识和事物,无论是新生的,还是原有的,都应当是可怀疑的;对它们的怀疑,对人类社会只会有好处,没有坏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马克思说自己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在你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事物都尽量怀疑。”爱因斯坦说:“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

在我国历史上尽管集权统治者不喜欢怀疑,有集权统治者“文治教化”下的文化也处处倡导盲从,不过在几千年中,总还是有人参透统治者的要求惟命是从的奥秘。春秋战国时代的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主张对流传下来的书,不能尽信,要有怀疑。到了明代,学者陈献章则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简直就是笛卡尔的“怀疑一切”的另一种表述。不过,在集权统治之下,这种怀疑精神不可能成为主流,只能说明,集权只能使用“文治”“教化”使怀疑精神不能流传,但并不能完全窒息怀疑精神。因之,从小在我国传统教育培养下成长的青年,应当特别强调怀疑精神。在阅读时,尤其要能够和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问题。

怀疑的态度,不仅适用于阅读的时候,也应当适用于对待导师、对待老师的态度。同样适用于对待上级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态度。一个学生不能事事听老师的,听上级的,老师和上级对的当然要尊重,如果老师和上级是错的,就一定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而要判断老师和上级的对错,就有赖于独立思考,对于老师和上级发出的指令和主张,首先要敢于怀疑和质疑,要提出问题,只有充分理解他们是正确的以后才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办。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说得真好。

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去阅读时,我们每阅读过一本书才会有所进步,才会积累起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冲动,推进开展独立独创的事业。

我想如果能够注意到以上三点,我们的成长会更快,会更接近科学的前沿,会成长为和谐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完全的人。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976637.html

上一篇:谈谈长度的测量单位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马车不会刹车吗?
收藏 IP: 114.250.83.*| 热度|

43 董焱章 王嘉文 刘全慧 张能立 葛琳 褚昭明 陈桂华 杨正瓴 文克玲 雷作胜 张述文 郭向云 都世民 史晓雷 周健 肖雄新 张鹰 江奇达 强涛 柳林涛 张云 苏德辰 李久煊 叶春浓 黄永义 陈万浩 汤伯杞 吴斌 曹俊兴 刘军胜 康建 高敏 马志超 王兴民 xchen xlianggg biofans lrx luxiaobing12 cyllcz yangb919 zhongmiaozhime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