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大众力学丛书十年

已有 17194 次阅读 2018-7-30 07:5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众力学丛书

《大众力学丛书》十年

武际可

 

《大众力学丛书》从2008年出版最早的几冊开始,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经过力学界的许多热心的专家撰稿支持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努力,迄今已出版十五种(如下图),还有五种已经完稿,在编辑之中。已出版的这批书,概括了力学与体育运动、与爆炸现象、与沙尘暴、与音乐、与潮汐、与风雨天气、与飞机制造等广泛的领域,还有以趣味的笔墨谈论力学中的刚体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力学史以及力学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等方方面面。林林总总,虽不能说已经达到丛书出版之初所设想的目标,但已经看到了可喜的业绩,取得了读者的信任与赞许。

image.png

回想在《大众力学丛书》出版之前,在我国科普书市上,几乎看不到有关力学的科普书。相对于相邻的兄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来说,科普书少得没有法比较。其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有它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我国的力学,在1952年以前,一直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952年在北京大学成立力学专业才开始批量培养力学人才。短的学科历史,在科研教学的积累上不免落后。新的学科的教师,都忙于教材建设,又忙于联系实际充实自己,自然从事科普写作和出版的力量就显得非常薄弱。

其次一个原因是社会上对力学并不了解,一般人都念过中学,在中学的物理中,力学是物理的一章。于是大部分人,包括一些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也包括科学和教育界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力学是属于物理的,有了物理的科普,力学就不必单独出科普书了。力学学科的历史又很短,还没有充分的时间使社会了解现代力学的内涵。于是我们在科普书市上是看到一些力学科普书,其主要内容,大致停留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于现代力学的进展的科普则完全空缺。事实是,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力学和物理有了明确的分工,物理的主要兴趣,转向微观世界,而力学则是研究宏观世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学问。在这方面,变形体力学、流体力学、刚体与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学、动力系统等等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这些方面的科普,我们还没有。

第三个原因是属于力学界内部的原因。在1958年以后我国力学学科有一个大发展,一下在数十所大学里开办了力学专业和有关的力学研究所。参加进力学队伍的人员又大部分是原来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于是在学科内部,对力学学科的性质的认识有了分歧。大部分人认为力学是属于工程技术学科。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力学是属于基础学科。这种认识,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进行基础学科发展规划,由于有谈鎬生先生上书,中央决定力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基础学科参加基础学科发展规划,才得到认识上的统一,认为,力学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工程技术学科。其实,这种统一仅仅是相对的,在实际运行上,大部分人还是把它看作是工程技术学科。既然是工程技术学科,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科普就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了。要想让人们了解力学,多出版有关工程技术的书籍不就可以了吗。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力学的科普并不比推广技术来得迫切。

这就是当年我们看不到多少力学科普书的主要原因。

在大众力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成立之前,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就陆续有一些作者发表有相当深度的科普文章,后来干脆开辟了一个《身边力学趣话》的栏目,专门刊登这方面的文章。这个栏目很受力学界的欢迎,可以说它这个栏目的作者群逐渐形成后来《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会的主要成员,也可以说《力学与实践》的《身边力学趣话》是大众力学丛书的前奏。

2008年,当时的中国力学学会的副理事长戴世强提倡组织出版一批力学科普书籍,串联了十来位编委组成了现在的大众力学丛书编委会。这些编委们对于出版力学科普书,有一个共同的急迫的感觉。这是基于如下的认识。

力学从古以来,一直在不管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推动工程技术以改进人类生存条件方面,都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进入二十世纪,在工程技术方面,推进了航空和航天工程的诞生,在科学方面,天体力学、生物力学、地质力学、化学动力学、物理力学等交叉学科的诞生与快速成长,就说明力学学科的生命力,就说明力学知识向大众普及的必要。如谈鎬生先生说,力学与数学是整个现代科学的两根粗壮的支柱。力学的落后会导致科学与技术的全面落后。

当时编委会确定这套丛书的读者对象是文化水平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我们国家每年大学招生近一千万,理工科大学生占将近一半,而理工科大学生在一二年级都学习与力学有关的课程,两个年级,大约有一千万人在同时学习力学。我们的丛书对象就是以这一千万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为主。丛书的选题,不拘泥于纯粹力学本身,而要尽量扩展力学的联系范围,着重力学与别的科学技术的联系乃至与人文科学的联系,以扩大读者的视野

既然这样,这套丛书,就与往常的科普书有一些不同处,就是要有一定的深度。这就决定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往常科普书一般不用公式,因为据说,书中只要有一个公式,就会使读者减少一半,而这套丛书中不回避使用公式;二是,在书中可以适当用一点高等数学,例如微积分等。我们认为,要通俗地解释现代力学的原理,运用公式和适当的数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愿意深入思考的读者,还会追踪公式进入更深入的知识层次。事实证明,这套丛书中,公式用得最多的那几本有一定的深度,销售量并不差,它们一样受读者欢迎,效果是好的。

这十五本书,就是这十年来按照这个选题方针的结果。它使我们的力学科普读物达到了从无到有新境地。

十年来丛书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它受到力学界、科普界和出版界的重视。中国力学学会两次给丛书的作者授奖;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丛书的一个分册获得“2009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奖”;四个分册陆续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丛书中的某些篇章还被选为北京市海淀区高中语文阅读考题;多个科普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丛书有相当多内容取材于本丛书。从两次展销活动的照片中,看到力学专业读者和公众对丛书表现出的极大的兴趣(见下图)。丛书定价面向大众,平均12.8元一册。丛书自出版至今,已销售7.2万余册,实洋92万元。

 image.png


十年了,丛书编委会,感谢每一位作者。丛书的作者多数是从事多年力学教学与研究学有专长的退休老专家。也有力学界后起之秀。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者与我们一起,为普及力学科学知识和繁荣力学学科而奋斗。

编委会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是编辑王超先生,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编校,这套丛书才能够一本又一本地陆续与读者见面。

编委会感谢热情的读者,你们是力学界与科学技术界的希望。繁荣与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寄希望于你们身上。希望你们改进和提高你们的力学素质,打好基础去迎接光辉的未来。

祝大众力学丛书取得更大的丰收,出更多的好书。

 

                                                 2018,07,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126605.html

上一篇:怀念学界铁人秉业兄
下一篇:井绳上的索头
收藏 IP: 111.196.199.*| 热度|

34 郭战胜 檀成龙 尤明庆 刘全慧 吴斌 陈仁全 苏德辰 孙杨 李久煊 史晓雷 都世民 刘明超 赵建民 蒋敏强 刘铁 王安良 姬扬 孙冰 汪育才 武夷山 刘炜 张学文 黄永义 张鹰 柳林涛 彭思龙 刘浔江 汪波 马冰 卢东强 刘玉胜 付小军 宁利中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