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潜意识的引导作用

已有 4193 次阅读 2010-4-26 21:1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注意到:“报告称科研竞争导致研究成果出现偏差”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26

文章开头称:在学术研究结果出版率较高的美国一些州,研究人员所报告的研究结果更可能支持他们的假说。该报告认为,研究人员为了在这些高产的学术环境里竞得一席之地,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实验结果看起来是正确的,学术界盛行的“要么出版,要么消亡”的文化便是这一现象的幕后推手。

 

查该原文摘要为:学术界不断增长的竞争和“要么出版,要么消亡”的文化可能与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和完整性相冲突,因为它迫使研究人员不惜代价的产出“可发表”的结果。如果研究人员报导“阴性”结果(不支持已经考察过的假说),论文被发表或被引用的可能性就小。因而,如果发表的压力增大了科学界的偏见,则在高竞争性和“生产性”的学术环境中文献中,“阳性”结果的出现频率就要高些。。。。。。。。

结论是:学术界不断增长的竞争在导致高产出的同时也在导致高度的偏见。

 

我认为,在我国,情况是类似的。

 

我的问题是:后果为何?

 

高度的偏见使科学界眼光狭隘,无法接受其它观点。而偏置下的大量“阳性”论文的出版将倾向于提供“压倒性”的“证据”而把“阴性”论文扫荡出门。

如果这一自反馈回路得到稳定性的“结构”支持,则:假作真时真也假,真作假时假也真。

科学将走向其反面。

 

事实上,从众,尤其是从“权威”引导下的“众”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即便是没有出版压力,如我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这种“阳性”现象也很明显。

而反观英文发表的1950-1980年代的文献(包括Physical Review Physical Reviw Letter上的论文),这种“阳性”现象也很明显。

 

事实上,对现在大量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Physical Reviw Letter上的论文,如果对本世纪论文(2000年后的)做统计分析,并不能得到该文的结论。恰恰相反,如果不能对现有的“已经考察过的假设”做出某种程度的“阴性”评论,也许难于发表。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不能对现有的“已经考察过的假设”做出某种程度的“阳性”评论,可能也难于发表。

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已经失宠,成为不知何去何从的“孤寡老人”。

 

因而,如使用类比性推理,则:该文报导的学科及有此倾向的学科,将在20年后成为不知何去何从的“孤寡老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316423.html

上一篇:理性力学论评(1)
下一篇:理性力学论评(3)
收藏 IP: .*| 热度|

3 刘耀 ffy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