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回顾(2)

已有 3449 次阅读 2009-12-11 20:2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科技研究工作几乎包揽了国外的一切研究方向。但是,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性体系。而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拼凑(或美名其也:组合技术)。

 

为何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体系呢?根本的原因是:东一枪、西一炮。四面出击。被国外的期刊文献引导。

 

因为没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自身的学科性体系的工作基本没做。这样,原创性研究也就失去了其赖于生存的土壤。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工程界以实用主义态度来评价学科性体系的理论构造,把较为抽象的理论排斥在应用性技术开发的考虑之外。以短、平、快为特点的“优选”性理论相对来说取得了支配性地位,因而,对基础科学人才普遍性的排斥出去。这样,对工程中的基本科学性课题的提法、认识水平、解决的难度等失去了可靠的判断能力。最终是:逆向淘汰赛。

 

       一方面是没有基础科学方向的稳定人才结构,另一方面是不要基础科学方向的人才进入应用性研究开发。基础科学(原创性研究)工作者面临(来源于理论界和应用界的)双重打击。

 

       这一问题在近年日益突出。一般地说,在我国,一旦资金短缺,首先被打击的就是:应长期坚持不懈的学科性(体系)基础研究工作。

 

       这会形成何种后果?

 

       事实上,博士生就业性困难就是最明显的答案。在高校扩大前,博士生就业就基本上是仅限于高校、科研单位。在高校扩大期,高校对博士生产生的旺盛需求量是主要的就业方向。这类博士学位获得者加入人才培养的过程后,就特别的出现了、并强化了对基础科学人才的普遍性的排斥。这与人们的主观想象(大批博士上讲坛将提高教学质量、基础科学素质得到加强)是完全不同的。

 

       随着高校就业的饱和,博士生就业性困难就突出表现出来了。而硕士学位生的就业问题早就已经是社会的共识了。而大学生就业则成为社会性问题。

 

       根源何在?归根到底,如果没有基础性科学人才的引导,就无法形成创新性的应用研究工作;而无创新性的应用研究工作,也就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反应;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反应,也就没有大规模高、新技术的实业;没有大规模、高新技术的实业,也就不会有对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因而,反推过来: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性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大规模、高新技术的实业;硕士学位生的就业问题的来源是因为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反应;而,博士生就业性困难是因为应用研究工作(高、新技术开发)没有普遍性展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77913.html

上一篇:叫牌、打牌、做牌
下一篇:物质运动概念的表达方式
收藏 IP: .*| 热度|

2 yinglu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