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陷阱

已有 3688 次阅读 2009-11-6 21: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我国,如果一个人说:做了什么研究工作,发现了XX。前途如何?

下面主要谈如何否定XX。它们构成深度不同的8陷阱。

 

1)带否定性倾向的、听者的、最急不可耐的问题是:发表了吗?

       如答案为:否。则:某种幸灾乐祸的话里有话或做共同的“愤愤不平”。(共否)

      

2)如答案为:是。则:那个杂志?

       如果为作者不好意思提及的那类,听者就会很谦虚的说某些应景的话。(自否)

      

3)如果作者得意的说:发表在Y杂志。(Y杂志接近或是名牌)

       如听者是出于好意,则会面上说:不错,不错之类的话题。

       如听者是出于妒意,则会绕圈子的话,这是被其:有什么啊?的心态支配的。(阴否)

 

4)此后,如果作者有不服的情绪,而用某种话题反唇相讥,则会导致听者问:

       有人认可吗?作者如答:没有。则听者可能会想:也不过如此而语(满面春风)。(他否

 

5)作者如答:有!则一般地说,听者会很小心的问:有外国人吗?(或那个国内名人?)

       如果答:没有。则,听者一般地说是给出一篇友好话语。也就到此为止了。(名否

 

6)如果答:有!则会进一步问:引用的人多吗?

       如答:不多。则,听者一般地说是给定一定的同情,但内心还是否定性的。(众否

 

7)如果答:多!则,听者一般地说是认同的。此时此刻,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浮出水面。 听者会问:XX是重大成果吗?如答:不是。则,听者一般地说是会感慨一番创新如何的难。(远否)。

 

8)如果答:是!则,出于妒意的听者一般地说是会问:谁评价的?(根否

这个问题是作者不能回答的。无论是谁评价的,都不构成有效论证。在这点上,听者的问是包罗万象的。因而,把(8)命名为:根本否定(根否)。

 

因而,一个科学工作者,如果(脱离科学论怔的自身规律而)寻求他人(或机构)的肯定来论证自身的“发现了XX”就必定是使自身陷入困境或陷于绝境。

 

相反,以平淡之心,只不过是把“发现了XX”发表出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最低限度的是能达到目的:可以继承前进。而继承前进恰恰是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不主动去求取他人(或机构)的肯定;不介意他人(或机构)的评判;特别的小心别出“过错”;力排众议的“继承前进”等,应是我国科技攻关者应有的基本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69150.html

上一篇:只不过是30年
下一篇:理性力学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收藏 IP: .*| 热度|

3 朱林 吕喆 twxz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