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学问内外均要安于平淡

已有 3509 次阅读 2009-10-30 18: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个做学问的人,对学问外的东西,只能安于平淡。

      

就个人精力看,如果做学问占据心智的80%,则用20%的心智与他人的100%心智竟争,难于取得实效。而如果只用5%的心智与他人的100%心智竟争,则必定大败。

 

就时间上看,如果做学问占时为10小时,则想用业余时间与“专职”竟争,也是败。

 

如果从经验累积上看,一个搞30年学问的人,如果只用20%的精力做学问外的,则只等于6年的“专职”者。还是败北给同龄人(差24年)。

 

因而,即便是做学问50%精力,也只有50%精力与“专职”者竟争。在学问上,30年也就打折扣成15年;而其它则是15年对30年。

 

由此可以看出,做学问的,在一般性社会生活中是低能的。而且,学问做的时间越长,其低能表现的越彻底。

 

因而,一个做学问的人,对学问外的东西,只能安于平淡。否则,学问是做不下去了。

 

假如规定高端人才的入选法规为:至少有30年的“全职”做学问的积类,则: 30100% 投入者远优于3050%投入者(相差15年)。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平均的做学问精力如为50%,则与国外同龄人群对比,的确是:无高端人才。

 

反过头来,因为我国自78年才开放大学,鼓励搞学问。以本科入学为起点时间(20岁算),则第一二代本科生即便是100%心智投入,也就只等于国外50岁左右者的学问积类者。

而,如果安50%心智投入,则只等于国外35岁左右者的学问积类者。

 

什么叫反差?这就是。因而,即便是学问内,也只能安于平淡。

 

因而,第一二代本科生即便是100%心智的继续投入,也只是在10年后,才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才结构。

 

但是,近10年来的“官化”把这一时间又推后了10年。因为这批人是科研的“骨干”,因而,高水平也就相当于:40岁左右者的学问积类者。

 

这种积累不足特别地表现在:与基础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上。

 

总上:急也没用,对学问外的东西,只能安于平淡。即便是学问内的,与国外同龄对比,因功力不足,也只能是安于平淡而等待时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66252.html

上一篇:对R&D型理工科的学生应开设 “微分几何场理论”课程
下一篇:悼力学大师钱老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