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缺位的抽象理论研究1950-2010 精选

已有 6500 次阅读 2018-7-11 18: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上篇博文谈的是我们缺乏第2代和第3代现代基础理论研究群体。这里特补充说明。

 1950-1980年代的缺位源于两大阵营集团的对立时期,国外对我国设有科技壁垒,在此期间,几乎没有向美国、英国、法国、西德等国外派研究生,和学术访问人员。与前苏联的学术联系在1960年初也基本断绝。从而,这一代(第2代)的缺位是历史造成的。

 1980-2010期间,主要的任务是追赶,快速消化国外第0代、第1代、第2代的有关理论,而且还追赶国外第3代的理论研究。由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有限的力量投入下,这种追赶和消化是“快速”中的“快速”完成的,因此,我国本身没有机会形成与国际第3代可以竞争的研究群体。所以,第3代的缺位是由于我国学术底子不足而引起的必然结果。

 在2010年后,对于论文评价标准单一化的批判性意见,在本质上是认识到了我们没有第2代和第3代学者群体,从而在大的方面没有“学术话语权”。也就在社会议论上反映为学术界呼唤学术“大师”。

 我们研究问题不能把历史撇开。这个历史决定了我们当前对于消化第2代和第3代理论及实验研究的迫切性。而不是依旧热衷于盲目的尾随期刊文献(一般的说,期刊文献上有各个时期的研究),尾随而缺乏全局目标也就必然在学术上既无创新,也不明白研究的实质目标,实质上是两不靠(上不着天,下不立地)。

 目前,我国面对的实际目标是科学创新,也就是消化0、1、2、3代的全部研究成就,寻求科学上的创新之路。

 写上篇博文及本博文的背景是,目前关于科学研究上很多的提法,以及一流教学的提法,缺乏对于上面两个时期(缺乏第2和第3代学者)缺陷的“直面”,没有如何解决这类缺陷的具体战略。

例如,这两代研究者的文献(专著)由我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后,读者很少。大多数博士研究生读不了。而且,学界也没有研究学习此类文献的风气。在另一方面,目前对于第1代学者文献的翻译本也不足。中文文献,也就是消化此类原始文献的论著不足。这都是我们实质上面对的局面。

对于第0、1、2、3代文献的消化不足,后果必定是重复研究。那也就谈不上科学上的学术创新了。

照搬式的研究也不会有实质上的创新。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代研究群体来做完这项研究。由于实际所迫,主要力量依旧是参与1980-2010时期研究的老年学者,但是,参与这个时期研究的学者在近10年基本退休。而这一代学者所培养的研究人员是由论文导向的,可以估计他们是完不成这个历史任务的。从而,我认为的基本解决办法是:理论研究者群体的退休年限必须放的很宽。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实际的办法就是:返聘理论研究学者。然而,由于30年来的论文导向,我们几乎无从发现理论研究者。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困难比表面上能看到的要大得多。

雪上加霜的是,就我国学术界而言,回避理论功底不足已经是常态,我们对于第2和第3代的理论,由于学习上的困难和研究上的不足,干脆的给此类理论一个标签“空泛的理论”。这是思想上对于全局认识不足的体现。

我国还流行一个口号,现在的研究生读原文没有困难。其真实性是不足一驳的。实质上,理解文献的思想性是极为困难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23497.html

上一篇:60年理论(实验)+60年的实验(理论)=科学革命爆发?
下一篇:贬低或迷信权威理论是科学研究者的通病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5 武夷山 贾守军 施树明 张家峰 柳林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