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如何去做? 精选

已有 6326 次阅读 2018-1-14 17: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目前各高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了各类“规定”,也要求重新设计教学培养计划,但是,流于“形式主义”的多,几乎不触接实质问题,也否认此类实质问题的存在。在直观上,此类“规定”缺乏否定自身的勇气,也缺乏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主要是为了体现“我们是在严格管理的”。

实质上,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两点:1)课程设计;2)课程内容的实际落实。

       1980S的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是对照国外名牌大学的教学大纲来设计,但是,各校很快就发现,能落实课程实际内容的师资力量不足。从而,放宽要求,这一放宽就直到现在。而且,在很多高校有继续放宽的趋势。

       名牌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是:

       面向学科基本理论的课程设计:前期基础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

       选修课程:专业课(少量必修)+交叉学科基础理论课(选修);

       其它辅助性选修课(公共课)。

       基本原则是:必修课程为抽象理论为主的课程,修完合格后,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当代基础理论。

       交叉学科基础理论课(抽象理论)修完后,基本掌握该交叉学科的当代基础理论。从而,为在该专业方向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在我国,受历史性的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是各校普遍的强项。但是,由于各校对于前期基础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的要求和实际使用的师资水平很不相同,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出现巨大的差距。

一般的说,前期基础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强悍的学校是985类,作为对比,多数2本学校在这方面很弱。

【目前普遍问题是:1)必修课程完成后,专业基础科学理论几乎没有入门;原因是:高数和线性代数等被教成了计算课,逻辑演绎及抽象论证几乎没有进入课程;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科理论既无基础定理的抽象论证,也无由实验(经验)归纳为抽象表述的论证,没有各学科基础定理(或经验关系)相互推演的理论演绎,只是把有关的技术性结论(结果,表象)进行详细的唯象性论述。

       2)基本上不开设交叉学科基础理论课(抽象理论)作为选修课,只是开设交叉学科的科普版课程,没有在必修课的抽象理论表述基础上展开,从而成为可开可不开,学生可学可不学的课程。没有进入交叉学科的必要理论基础。

3)专业课程很少使用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来演绎具体的工程技术基础,而是限于解释和约定具体的工程技术基础(一般落后工程实际前沿10年)。与前期课程脱节,从而破坏了课程设计的连续性和整体有机统一性。沦落为技术性课程。

最终的结果是:各届学生普遍的只关注专业课,轻视前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毕业后,本专业理论水平较差(与前沿技术落后10年,自觉不如转行或读研),对交叉学科无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转行上没有实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把核心课程设计为理性推演主导,把专业课程设计为理论如何应用,把选修课程设计为交叉学科基础理论课(抽象理论)。

显然的,这种模式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在我国形成主流,一方面是师资力量离落实此类核心课程设计相去太远,另一方面是没有往这个方向努力。

由此推测,在今后的若干年,目前以1本招生的2本学校将面对职业学院的竞争和一流大学的碾压,招生将面对巨大困难。而211大学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局,一方面面对2本大学的赶超,一方面面对与985的落差增大。而985面对的问题则是实际的教学质量提高问题,它们将要面对“黑马”的出现和在具体学科上的强烈竞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094827.html

上一篇:20世纪数字化革命与21世纪几何代数革命
下一篇:高校与学生: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9 尤明庆 吕洪波 吴斌 姬扬 黄永义 李健 汤茂林 康建 张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