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研:工程和学术的完美结合
热度 28 彭思龙 2011-12-2 15:51
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毕业后却一直从事工程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在工程和学术两条线上,一直是不断地切换,一方面,要做好工程,做出产品,另一方面,出于科研人的本能,还去做一些纯理论的研究。这样两张皮下来,非常的辛苦。工程做了一些,学术也做了一些,但是两方面都不能说很成功。一直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3427 次阅读|58 个评论 热度 28
科研持久战:方法总比问题多
热度 8 彭思龙 2011-12-1 08:35
科研做到一定程度,学者们大都会意识到不能总做短平快的课题,总要做点有长期性,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做这类课题的过程中,难免经常遇到困难,甚至是看起来很本质的困难。面临这种情况,我称之为持久战,在打持久战的过程中,要坚持一个信念:方法总比问题多。 一、一个好的课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705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8
创新:我们是否已经过度
热度 73 彭思龙 2011-11-25 08:16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人类能够顺利越过2100年的概率不超过50%,可能因为战争(这个概率最大),也可能因为气候。看了一身的冷汗,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似乎应该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创新,我们是否已经过度创新。下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一、我们需要那么多的产品形式么? 现代社会的一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1047 次阅读|160 个评论 热度 73
科研:多思考本质问题
热度 64 彭思龙 2011-11-16 08:32
从事科研工作有十几年了,走了很多弯路。我原来做小波分析及其应用,整天想的是怎么发点文章,但是多年后发现,虽然垃圾文章发了一大堆,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文章几乎没有几篇。这是怎么了?终于有一天想通了,做科研的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多思考本质问题。那么什么是本质问题呢?怎么思考本质问题呢?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9591 次阅读|143 个评论 热度 64
科学研究的聚集效应
热度 12 彭思龙 2011-11-2 08:19
最近若干年来,有关中国科研前途的讨论是非常热闹的,尤其是中国关于诺贝尔奖的悲情,更是让很多人纠结。记得前不久重看了陈祖德的自传《超越自我》一书,谈到中国围棋的发展历史,我认为,科学研究也有类似的情况。围棋发明于中国,到了近代,长达百多年的时间里,真正的高潮在日本。而中国自建国后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422 次阅读|27 个评论 热度 12
科研:好感觉若干种
热度 22 彭思龙 2011-10-25 08:09
科学研究是个特殊的职业,是以创造发明为目的。对于科研成败的论述很多了,但是我认为那些 只通过科研成果的多少好坏或者名气大小来评价成败,似乎有点过于功利,也有不公平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科研是很累的(有好多年,我也这么想),也有人认为科研就是个不错的职业。这些似乎都没有认真想明白科研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431 次阅读|48 个评论 热度 22
科研学习:渡过一个又一个不适应期
热度 24 彭思龙 2011-10-21 09:32
人的一生需要跨越很多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心理上不适应的情况,严重的表现为极度焦虑,我称之为成长中的不适应期。 好比长跑,都要在3000多米的时候感觉到胃的强烈不舒服,但是坚持几百米之后,就适应了,后面反应就消失了。但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些不适应反应的时候,未必处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549 次阅读|50 个评论 热度 24
科研选题与运动员
热度 16 彭思龙 2011-10-18 08:20
科研选题对于一个准备从事科研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有句话糙理不糙的话:男怕入错行...。联想到运动员的职业,两者之间应该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刚踏入科研的大门的时候,是身不由己的,但是一旦获得了独立,选择什么样的课题会有一定的自由度。可是到底怎么选择自己的方向呢?这个问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209 次阅读|32 个评论 热度 16
科研需要的九种关键能力
热度 39 彭思龙 2011-10-14 08:31
很多朋友留言说我关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说的不够深入,实际上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总结中,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有关方面的资料读得还不够系统深入,因此一直不敢去深谈这个课题。早上突然想到,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贡献点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毕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所以,鼓起勇气说说科研,尤其是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2364 次阅读|86 个评论 热度 39
科研:保持开放的心灵
热度 27 彭思龙 2011-10-12 14:49
在科研上,交流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中国的学者不大爱交流。在会议上,很少有中国学者在一起讨论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在讨论班上,学生们也较少提出问题或者互相交流思想和想法。相反,我们看到欧美的研究小组内交流是非常激烈的,甚至具有进攻性(aggressive)。记得参加过一次中美科技前沿研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1755 次阅读|49 个评论 热度 2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