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ang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changZhang

博文

生物基于个体自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而进化-王涛

已有 2601 次阅读 2020-11-2 09:0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生物基于个体自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而进化[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主旨是,阐明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基于个体自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而进化。生物个体的自适应进化过程,就是生物个体在不断相对独立地分别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适应个体生物场相互作用和适应自身情感、欲望及其行为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引发遗传体产生自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逐步累积的过程。这说明,生物的进化除了存在自然和社会选择进化系统之外,还存在生物基于个体生物场相互塑造相互选择和基于个体情感欲望及其行为的自我塑造自我选择两个相对独立的进化系统。地球上的每个生命体都是他们各自从生命诞生以来的长期进化中,各自的直系先辈们各自在其生存生育条件作用下所产生的自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的成果逐代累积而形成的。

 

生物物种的形成是群体进化的结果,而群体的进化是建立在个体进化的基础上。所以,生物的进化本质上是生物个体各自的自适应进化。生物个体的自适应进化过程就是生物个体在相对独立的分别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适应个体彼此生物场之间相互作用和适应自身情感、欲望及其行为自我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自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逐步累积的过程。生物在自然环境作用下形成的达尔文自然选择进化系统早已成共识,本文则阐明另外还存在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生物个体的自适应进化系统,即生物在个体生物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互塑造、相互选择的自适应进化系统和生物个体在其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对自身作用下形成的自我塑造、自我选择的自我适应进化系统。

一、生物个体彼此相互塑造相互选择的自适应进化系统

这一进化系统是在个体生物场相互作用下,彼此体内产生场效感应引发遗传体产生遗传变异和选择而形成的。下面,以人类为例加以阐明。

首先,提出一个人体场的新概念,每个人都存在个性化的人体场(人体理化生物场)。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生命体,伴随着人的生命活动的自我养护和生存繁殖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不断地产生许多物质、能量和信息,其中有些用于养护自身,有些则向体外散播。在此,把散播到体外的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连同它们所占有的空间称为人体场。人体场是人体的一种自然属性。人体场由物质(体味——含有上千种物质、体液、抗原、细菌、病毒、毒素等)、能量(声、光、电、磁、引力、热力、射线等)和信息(爱、恨、喜、怒、哀、乐、求偶、寻食等)等众多场因素构成。人体场主要由基因决定,并与生长发育,生存环境,食物,健康状况,昼、夜及情感欲望等因素有关。人体场具有群集性、多样性、可变性、对立统一性、最可几性等多态特性11。其实,人体场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所论述的场的概念的一种延伸、扩展和在生物人体上的应用。场论指明,世界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通过它们的场来实现的。人体之间的生理性作用也主要是通过人体场实现的。

人体场相互作用,彼此体内产生场效感应,这种感应是在人体场因素相互作用下,使受方感受细胞的受体形成的感受信息,转导的最终结果使细胞作出的响应,这种响应可能是酶的活性变化、酶的合成变化,甚至是细胞核内的变化及其基因变异与活性变化等。这种响应有的能形成亲和力使彼此维护和提升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防病抗病能力维护和提升生存和生育质量形成夫妻相益,而有的则形成克斥力伤害,降低思维能力、行为能力、防病抗病能力,伤害健康、促生疾病,重者危及生命(无子或少子),伤害和降低生存和生育质量,形成夫妻相克。这种相益相克作用受人体场特异性以及其相互作用的场效感应的特异性影响则具有选择性。

目前,很多婚姻中成年人的死亡和疾病包括一些问题婴儿的产生许多都是夫妻相克伤害的结果,可是人们还不知这一病因。

现代医学中,输血要配血型,器官移殖也要依据白细胞抗原基因(HLA)类型配型11。配型就是选配彼此相益拥有亲和力能成活的,避免彼此相克具有克斥力排异会致死的。这显然是人整体的相益相克作用效应在部分组织和体液间所显示的相益相克作用的科学明证,其实人体场的相益相克作用比单一器官的相益相克作用要复杂的多。

器官移植学的研究表明,人体场的相益相克作用主要由白细胞抗原基因(HLA)多态性产生。已知,HLA是处在6号染色体短臂(单倍体)上,由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位组成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遗传复合体,它编辑的产物用于,呈递细胞表面抗原、进行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调节免疫应答,并参入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它是人体间不可混淆的特有标签11。这说明人体场之间的相益相克作用主要是HLA不同类型个体的人体场相互作用产生的。

应指明,人体之间的这一相益相克现象,特别是夫妻之间的相益相克现象和对夫妻生存、生育质量产生有利和有害的作用结果不是作者的新发现,而是数千年来,尤其是一夫一妻制形成以来,众多家庭中夫妻儿女们的生存生育质量的差别中明确显示了出来,被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早已观察到的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此类谚语中和一些古老婚配选择配偶的习俗规则(如国内的属相、五行、国际上星座等适配条件中)都早已指明了。本文只是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种科学的解释,并进而指明了夫妻相益相克现象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进化现象。是人类个体在群体进化中隐含着的在彼此相益相克作用下,制造出一种有差别的生存、生育条件和能力,引发遗传体不断地产生遗传变异并加以相互选择、优化和提升人类的生存生育能力的一种进化现象5(进化就是有差别的生存和繁殖)。

(一)人体场相互作用引发的遗传变异

人体场尤其是夫妻人体场相互作用引发的遗传变异,除了上述人体场相互作用形成的场效感应使细胞核内产生的响应而引发的遗传变异外,还有人体场彼此相益相克作用使人产生的情感、欲望等心理性的直接作用也能引发遗传体产生遗传变异。

夫妻经常近距离零距离接触,彼此的场效感应也最强烈,其相益相克作用也最明显而强烈。夫妻相益的亲和力作用彼此产生优良的情感、欲望和行为,而夫妻相克的伤害作用则使彼此引发不良的压抑负面情感欲望和行为。人类学家海伦·菲舍尔在《我们为什么要爱,浪漫爱情的本质与化学》中早已指明,“任何一种情感、欲望都离不开大脑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和伴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基因复制过程产生影响而引发基因变异。”墨西哥阿拉韦—达维奇研究中心的遗传学家Alberto Halabe Bucay博士已查明了与不同情感对应的大脑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啡肽等),并在“人格可以继承吗?”中指明,大脑内啡肽及一些内源性阿片类等物质的释放参入各种心理过程,包括应激、酗酒、进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和自杀等,还指出内啡肽和其它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对生殖细胞的激活有直接影响,大脑的这种化学变化还产生一些生化信息直接传递给生殖细胞,作用于生殖细胞的功能影响其复制过程,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把人格精神传递给下一代16 15

还有大量研究报导,压抑负面情感引发许多疾病及癌症的发生。美国哈佛和罗切斯特大学专家在《身心医学研究杂志》上报告说,压抑情感导致早亡风险增加了35%,心脏病风险增加了47%、癌症风险增加了70%,这些病症显然是相关组织细胞产生病态变异的结果,而夫妻相克的压抑负面情感、欲望同样也会引发相关组织细胞产生病态变异的结果。与此相反,积极向上的优良正面情感欲望包括夫妻相益的正面情感欲望也能引发相关组织细胞产生提升生命力的相关变异。这些变异若发生在遗传体内,则形成遗传变异。20171028号,德国“明镜”周刊载文研究证实,母亲在孕期内若有大的负面精神压力,孩子的大脑体积小于健康儿的平均值,这显然是负面情感引发损伤生命力的遗传变异的结果。这说明情感欲望的优劣对生存生育质量产生相应的有利有害作用。

 

(二)人体场彼此相益相克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

已知变异都具有双向性和多样性,有的能提升生存、生育能力,有的则降低生存、生育能力。人体场相互作用形成的选择作用在不同夫妻之间表现很明显。夫妻经常近距离零距离接触,其场效感应最强烈,所形成的相益相克作用也最明显最强烈。使相益者彼此提升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防病抗病能力,使他们一生不生病或少生病,增强生育能力和生育更健康的宝宝,并使他们长寿多子多女从而提升生存、生育能力,而受克者遭受克斥力伤害降低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防病抗病能力,且伤害健康、促生疾病、重者危及生命,使其早、无子或少子,从而降低生存繁殖能力。如此形成的生存、生育能力的差别,即是人体场彼此相益相克所形成的有差别的生存繁殖条件的作用的选择结果。最典型的是有些相克的夫妻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配偶都相继受相克伤害病亡(无子或少子),而相益的夫妻则无病或少病、白头偕老、多子多女。依此制造出有差别的生存生育结果,逐步优化和提升自身生存繁殖能力的一种进化现象5 这说明人体之间尤其是夫妻人体间隐含着不受意识支配的彼此决定生死的作用因素。

显然,这是人类在长期群体进化中形成的不受意识控制的人体场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对生存、生育质量产生相益相克的作用形成有差别的生存、生育质量的能力和条件,在一夫一妻制度下众多家庭中夫妻儿女们的生存、生育质量状况的差别中,明确的显示了出来,在夫妻相益的家庭中,夫妻儿女们的生存、生育质量高,而在夫妻相克的家庭中,夫妻儿女们的生存、生育质量低,重者还家破人亡(少子、弱子、无子)。由此,形成了人类适应彼此人体场,主要是夫妻人体场对生存、生育质量的相益相克作用,产生出有差别的生存、生育质量的结果,从而形成了人体场之间相互塑造相互选择的进化系统5

实际上,人体场的这种相益相克现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中国大陆赠送台湾的一对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就是饲养员在观察它们的众多在一起的伙伴中,唯有它俩在一起最开心、最亲密、最快乐,这就是他们利用各自感觉器官的感觉,判断出生物场彼此相益有亲和力的亲密感而相聚或彼此相克有克斥力的厌恶感而远离,从而表明了生物界存在一种由个体生物场相互选择的生存繁殖进化作用。

 

二、生物个体自我塑造自我选择的自适应进化系统

这一进化系统是由生物个体自身产生的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对自身的作用引发的自我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作用而形成的。

(一)生物个体的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引发的遗传变异

人与生物都存在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欲望及其所驱使的行为,生物个体由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引发的遗传变异,一方面是由情感、欲望的大脑产生化学变化和所生物质直接作用而引发,另一方面是由情感、欲望所驱使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应激强烈行为,使其组织结构和机能难以应对产生机能障碍形成刺激而引发。

关于由自身情感、欲望的大脑化学变化及所生物质直接引发的自适应性遗传变异,前面已有阐明。下面主要说明由自身情感欲望所驱使的行为引发的自我适应遗传变异。人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应急的强烈行为,都要求组织结构的生理机能动作快、准、稳、耗能少、可持续等,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唯一准则是其组织结构和机能总体上局部环节上都要符合生物学原理和自然规律的准则4,因为只有这样,该组织结构和机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而随着情感欲望和行为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促使其组织结构和机能尽可能向这一最佳状态变异。否则该组织结构就有机能障碍产生刺激(酸、麻、痛等),刺激转导的最终结果使细胞作出响应。该响应可能是酶的活性及合成变化,甚至是细胞核内的变化该响应有的引发细胞变异改善组织结构和机能提升其行为的自我适应能力。而且在不断提升的需求和行为作用下,无论那个环节上的组织结构和机能还有改善的可能这种进程就不会停止,直到这种机能障碍再也不能降低时即达到其极限状态。如果有的障碍未被彻底清除而固定生存下来,即固化了该组织结构的形态及机能限制,从而形成再进化的基础。这也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进化基础,这也说明生物的肌体组织结构及其生理机能障碍产生的不适应刺激引领着逐步消除其刺激产生其适应能力的进化方向5

各种才艺家的练功法则都强调坚守意念锻练才能出功效的理念,就是其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引发相关组织结构细胞变异而激发出来的。如健美者所练出的肌肉状态和内力,歌唱家的歌喉,各类才艺家超群的才艺技能,都是在他们的情感、欲望及其行为的不断作用下,逐步引发相关组织细胞变异而形成的。

显然这些变异若发生在遗传体内即形成情感欲望及其行为的自我适应遗传变异。

(二)自我适应遗传变异的自我选择

由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引发的变异也都具有双向性和多样性,有的提升、有的降低适应能力和生存繁殖能力而形成自我选择作用。

由上所述,积极正面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引发生存、生育质量产生提升作用,而压抑负面情感、欲望及其行为引发的生存、生育质量产生降低的作用,本质上就是由个体自我形成的一种生存繁殖差别的自我选择作用。其中最明显最典型的是自杀。日本2017.7.25内阁会议提出的新自杀对策大纲称日本2016年自杀身亡21897人,2013年是34427人,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居多,还有印度一所高中2017年参加高考的落榜生中8名自殺(青少年自杀则无子、少子)。自杀就是自我淘汰欲望高、能力低、情感脆弱、逆境智商低、自控行为能力低的基因类型,选择保留欲望高、能力强、情感健康、逆境智商高,自控行为能力强的基因类型14。与自杀相反有些人遭遇残疾,生活难以自立,可是其中有些人通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厉练而成为有自立能力的人,还有的成为有名的科学家、作家、教育家、歌唱家和运动场上的健将,建立起幸福的家庭生子生女。这些生动的生存与繁殖差别的事例充分说明,人类存在由自身的情感、欲望及其行为作用所形成的自我塑造和自我选择的自适应进化系统5

生物的进化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适应逐步推进的。这种推进的动力伴随着组织结构和机能的提高,其情感欲望及其行为能力也不断提高,这样两者不断相互促进即形成了生物既不断提升组织结构和机能的适应能力,又不断提升情感、欲望及行为追求更高目标的螺旋式上升的进化动力。生物的组织结构和机能也就随之总体上不断优化局部各环节上不断精进中不断完善和提升,随之也就形成了组织结构和机能越来越完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的生物。4

再进一步生物随着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所追求的欲望、情感及其行为目标越来越高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更高的超越自身机能能力的目标时,有的则促使开发智慧借用现成的简单工具帮助去实现自身机能达不到的追求目标。有的则更进一步通过制造更适用的复杂工具帮助实现越来越高的追求目标而进化成了高智人类。

这些现实状况明确地显示出,生物的进化过程是生物个体在不断的分别适应自然环境作用,个体生物场相互作用和自身情感、欲望及其行为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自适应性遗传变异和选择而逐步累积的过程。然而在这三种进化作用因素中最具约束力的是自然环境因素,其它两种因素只能在适应自然生存环境条件下发挥,历史上许多物种的灭绝,往往是由不可抗拒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但是即使在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与生物仍然存在着个体相互塑造相互选择和个体自我塑造自我选择这两个相对独立的进化系统,推动生物继续进化,而且还表明,在这三个进化系统中,在生命形成及生物初期进化中显然是受自然环境作用和个体相互作用为主,随着生物的情感欲望及其行为的形成和不断提高,并变得越来越复杂,受其作用、自我塑造、自我选择和相互塑造、相互选择的进化作用也不断提升。由此,推动其进化速度加快。

结语:文中说明,虽然生物物种的形成是生物群体进化的结果,而群体的进化是建立在个体进化的基础上,所以生物的进化过程是生物群体中的个体相对独立地各自分别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适应个体生物场相互作用和适应自身情感、欲望及其行为作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自适应遗传变异和选择逐步垒积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李润潼、李竞等著. 从分子到人的探索.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相钰等编著,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达尔文著,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 郝瑞、陈慧都著,生物自主进化论,大连,大连出版社, 2012.

5. 王涛著,人体场功能与生物自适应进化探索,北京,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

6. 费洛伊德(奥) 著. 罗生 译. 性学与爱情心理学. 南昌.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

7. [荷] 斯希珀著,张晓红,朱琳译,千万别娶大脚女人--世界谚语中的女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8. 张前进. 著. 婚姻会伤人. 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8.

9.  [美]爱德华·O·威尔逊著. 毛盛贤等译 .社会生物学.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10. 金日光、牟雪雁,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1.

11. 袁小鹏主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肾移植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 10.

12.Alberto Halabe Bucay,Endorphins,personality,and inheritance:Establishing the biochemical bases of inheritance.Bioscience Hypotheses,Volume 2,Issue 3,2009,Pages 170-171

13.Bjornsson,H.T.,Sigurdsson,M.I.,Fallin,M.D.,Irizarry,R.A.,Aspelund,T.,Cui,H.,...Feinberg,A.P.(2008).Intra-individual Change Over Time in DNA Methylation With Familial clustering. 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9(24), 2877-2883. doi:10.1001/jama. 299.24.2877

14.Conrad,D.F.,Keebler,J.E.M.,DePristo,M.A.,Lindsay,S.J.,Zhang,Y.,Casals,F.,...Garimella,K.V.(2001).Variation in genome-wide mutation rates within and between human families. Nature, 201,1.

15.Endi R.Neptune, Pamela A.Frischmeyer,..., Dysregulation of  TGF- activation contrbutes to pathogenesis in Marfan syndrome, nature genetics·volume 33·march 2003, p407-411.

16.Halabe Bucay A.Endorphins and lipotropins:relevant combined action [article in spanish]. Rev invest Clin 1989;41(4):389-90



[1] 作者简介:王涛(1934-),男,山东潍坊人,研究员,电话:155886541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9-1256727.html

上一篇:生命起源探索---王涛
下一篇:[转载]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线
收藏 IP: 112.6.1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