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再谈写学术论文

已有 5902 次阅读 2009-3-14 09:47 |个人分类:古往今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SCI, 审稿, 写作

上次说到,“写基金申请也好、写学术论文也好,最重要的一条,是你自己要有写的冲动:觉得这个想法、这个工作我非写出来不可!”这样读起来让人觉得有底气。

 

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这主要是研究生和年轻研究人员会遇到的。对于资深的科研工作者,这篇文章就是班门弄斧了。

 

笔者给国内几家学术刊物看过一些论文,多少有一点体会。因为现在国内的学术刊物收到的论文,年轻人写的占的比例比较大,所以笔者的体会对于正在学习写科研论文的研究生和刚毕业的博士及其他青年科研人员,还是有点普遍性的。

 

一个体会,就是我们的很多学校里不教给学生怎么写论文。给刊物审稿、帮学生修改论文,发现占很大比例的文章的问题是:作者缺乏写科研论文的最基本的训练。

 

那么,写好一篇论文,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笔者上一篇文章说的:要有底气,要有写的冲动。还有一点,就是头脑里要有读者:文章写出来是给科技界的同行看的,不是为了要申请学位答辩、或者提职、或者完成工作量的“量化”指标而写的。

 

明白这一点,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标题:文章的题目,要能准确、如实反映你的工作,又要能引起读者注意。写文章就是想让人家看嘛!而一般读者要看一篇文章,先看看题目是不是他所关心的。当然,准确最重要。在准确的前提下,做到醒目。

 

2. 摘要:看了题目,读者想继续往下看,自然先看摘要。所以摘要一定不能写得很泛泛。要把你的工作的得意之处三言两语写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实质性进展在哪里。千万不要笼统地说讨论了某某问题,得到了有用的结果这样不着边际的话。一定要具体,但是又简要。

 

3. 结论:这一部分也是读者要先看的。摘要里简要描述了你的主要结果,在结论里(Conclusion, Summary,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s)要稍微详细地把这些结果总结一下。让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一般读者看了标题、摘要、结论,就不一定要再读你的文章了。以后用得着的时候,会再找出来仔细研究的。所以这三部分要下很大功夫。

 

4. 引言:做工作的时候,你的论文的主体(Main Body)部分是注意力所在;但是写论文,则要在引言(Introduction)上下功夫。一个引言,应该对与文章相关的领域的发展进行一个简略但是较全面的综述。这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功。就像学生开始做题目时要调研、写开题报告。大致等于写基金申请的“项目的立项依据”加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如上篇文章说的:要有一个国内外研究的大概描述,研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始怎么提出,后来怎么发展),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在这篇文章中你们是怎么解决的(简单讲一下)等等,一环扣一环,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让读者对文章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图像,对你的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简单说一下你的文章的layout:每一章节大概的内容。

 

5. 论文的主体:你的工作做出来了,主体自然就有了。当然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1)对理论和数值模拟工作来说,总是会采用一个模型,而模型总是取了某种近似。这些近似可以相信到什么程度,在何种情况下这个模型适用、在何种情况下不能用,要说明。这和实验的论文一样,实验数据,一定要给出error bar,告诉读者你的数据的可信度。

 

2)该给的公式一定要给出来。里面的参数要逐个定义,哪怕光速c,基本电荷e都要说明。不能假设读者都知道。一篇科学论文应该做到一般有大学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的读者,都可以在不借助参考书或者其它帮助的情况下,基本看得明白(不一定全懂,但是可以读下去,知道你都说了些啥)。

 

3)选的图一定要有代表性,用最少的图来明白展示你的最重要的结果。切忌摆了很多无关紧要的图表,而最重要的结果却只是定性地说一说,没有图放上去。

 

4)图上曲线不能太多(每张图都不能看着太busy);图解(Caption)也是一样:简明、扼要。

 

5)要有物理的分析,少说些“某某量随着某某参数增加(或减少)”这样的无关痛痒的陈述。因为图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要告诉读者为什么某某量会“随着某某参数增加(或减少)”,其中主导的物理过程是什么。

 

细说还有一些。但是都是围绕一条:想方设法把你的工作的要点(主要方法、主要结果)给读者讲清楚。

 

只要脑子里有读者,上面这些自然会去下功夫。

 

仍是管见,只供参考。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220258.html

上一篇:两个小故事
下一篇:向阳花木早“迎春”
收藏 IP: .*| 热度|

2 鲍博 陈苏华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