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Ba

博文

你“被奢侈”了么?

已有 4019 次阅读 2013-5-3 14: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正在向一个被奢侈的世界发展。什么是“被奢侈”?我本不欲,但又不能。我本良民,不欲做跨阶层的事,不想搞奢侈;但却不能,在工作、生活的前前后后,到处都是“被奢侈”。甚至感觉,生活在封建封建年代也没什么不好,不用去管其他阶层发生了什么,回民不管猪的事,可是在这个充满碰撞和竞争的社会中,想不理都不行。前几天又看到有新闻报道,碰撞了豪车,简单的小剐蹭,钣金+喷漆,放在普通轿车上500块就能搞定的小伤,4s店的收费是19万。当然这个价格还在保险的覆盖之下,不至于让车主破产,可是那些动不动200万修车费的呢?三者险最多50万,剩下的,自己掏吧。……这可太NB了,连保险公司都不原意承担本应承担的责任,为什么把这种责任扔到本本分分的驾驶人头上呢?路上开车小刮小蹭在所难免,保险本就是干这个用的;老百姓通过每年花几千块买个保险,先不说这种价格是否经济,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自己加上一个有效的保护层。可是豪车上路把这种模式给打破了,小老百姓不能通过社会力量来保护自己了。可能有人会说:你撞了人家的车,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可是有没有注意到,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就“被奢侈”了。车辆本身是一种交通工具,这是一种属性;当然现在的小汽车还有另外一种属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管是否承认,社会上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在一定范围内,开一辆好车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包括外观、舒适程度、安全性能、驾驶乐趣等等,确实是物有所值;但超出一定范围内,就可以认为是跨阶层消费了,比起张居正的32抬大轿,所有的豪车跟人家比起来也不过就是个渣。事实上,我们这种跨阶层的“被奢侈”消费不应提倡的,即使是自愿的,卖血买LV,卖肾买IPHONE,自愿“奢侈”的看起来都不怎么提倡,何况“被奢侈”。而且在现行法律体系下,一旦普通人碰到了“豪车”并且需要负一定的责任,那么就“被奢侈”了。大家都在公路上开车,占用的都是公共资源,惹不起只能躲,那么大家就都给豪车让路吧——豪车可以占用更多的公共资源,明显是不公平。豪车车主你有钱,能够玩的起奢侈,但你走在路上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对于涉豪的交通责任,普通人应该仅负责恢复汽车的应有属性——交通工具,再人性化一点,哪怕满足一点点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属性也是可以的,而奢侈品属性不应该属于有限责任的范围之内。你奢侈请自己去奢侈,不要拉着别人“被奢侈”。开豪车上路好比一辆普通车顶着一个青花瓷的大瓶子,开着好拉风、在路上跑起好有感觉,但交通事故中请自行承担青花瓷大瓶子的损失。回归交通原有属性,是破除“被奢侈”必须要做的事情,有限责任应该仅限于满足通常的属性,奢侈品属性的责任轻自行承担。合理的模式,是责任方承担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责任,比如30万或50万,一般车辆的维修在这个数字下都可以满足了,而超出的“奢侈品”属性部分,请自行购买“奢侈品”保险,当然这个保险的消费者数额可能比较小,所以保额一定很高,但开的起豪车的应该买的起保险,买不起保险的就自行承担吧,谁让你玩奢侈品呢。可惜,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豪车根本就没有保险!因为保险公司不卖给它!保险公司都不愿承担“被奢侈”的责任,何况老百姓呢?这特么是什么状况?!

 

这种“被奢侈”的状况越来越多了,即使在学术圈内,也难以幸免。不可否认,科研经费的投入实在逐年增多,研究人员手里的经费也逐渐宽裕,但也不可否认,在现行分配体制下,经费宽裕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处于温饱不足的状态。手里的一点点经费,买点药品、添点设备、做点实验还捉襟见肘,想出去开个学术会议交流一下,放眼望去我的个神那,会议都是在五星级酒店举行的,注册费动辄好几千,住宿费自然也水涨船高,算下来一个会议要花掉大半年的经费了,而且还安排不上一个口头报告——小子,你又“被奢侈”了。于是怀念起十几年前去开会,注册费只有几百元,住宿也可以安排在三星或者快捷酒店,现在的会议俨然已经变成大佬们公费旅游的“奢侈品”了,当然这种“奢侈”是相对的——有人经费多的花不完,当然就玩最好的,而对于那些想通过会议学习、交流的穷人来讲,这道无形的门槛就死死的拦在外面了。没有学术知名度,就更申请不到基金,就进入恶性循环了。

 

再比如业绩考核,对于大学老师来讲,现在的主要指标就是SCI了,绝大多数的高校都不能免俗,毕竟这是一条最容易量化的指标。问题是,这种考核指标也“被奢侈”了,你可以完成跟学校人事部门签订的合同,比如3年多少篇SCI论文,5年多少篇SCI论文,但对于年轻的小教职,即使是独立的,你可能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核“优秀”的成绩——你的SCI太少了。博导每年能招3个博士生,在组里3~5年,每个博士生要求3SCI论文才能毕业,这样的硬件条件卡下来,一个博导的组里每年都能有10SCI打底了,而硕士生呢?根据全学院的统计,5个硕士生还平均不上1SCI,而且有些硕士的SCI论文还是和博士合作的。其实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状况:有博士有SCI,没博士没SCI。于是没有博士的人就赤裸裸的“被奢侈”了。自己查文献、找课题、做实验、写文章、申请基金、上课……,请问这样的工作量,一个青椒一年可以做几篇SCI出来?能有“奢侈品”的零头就不错了。这种“被奢侈”的评优规定是怎么出台的呢?悲催,有权利出台规定的当然是“博导”们了。一个同事,博士毕业后入职5年了,从讲师干到副教授,一个学生也没有带过,为什么不带学生?“没有博士的话,自己做实验是发SCI最快最多最省钱的方式”,他真是得到了这种“被奢侈”的精髓,既然已经“被奢侈”了,那干脆就卖血卖肾也跟着“奢侈”下去吧,否则怎么能跟上形势呢?可他最怕人问的问题就是:“你做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因为答案只有一个:能发SCI,但却不能明说。十年来,只有他一个人做到了,很佩服。

 

今天,你“被奢侈”了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38-686393.html

上一篇:仪器报废都这么困难
下一篇:科学家和科学的价格
收藏 IP: 202.118.20.*| 热度|

8 谢强 胡瑞祥 徐大彬 张鹏举 张骥 曹聪 F995 ycjy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