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中国学术界之怪现状(转帖)

已有 6111 次阅读 2007-10-24 10:14 |个人分类:休闲灌水娱乐


中国学术界之怪现状


原文来自fanhuie2002.blog.163.com

  声明:此文仅是本人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各种媒体对中国学术界当前的批评已经很多了,不过,本文将从自己的角度来阐述当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一、浮躁现象

  国内自然科学领域还好一些,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浮躁现象非常严重。现在,非常敬佩以前的老学者那种“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科 学的推动作用、教书育人的精神,很是值得现在的学者学习。当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坐下来真正抵挡住各种诱惑,而认真做学问的学者,寥寥无几。一部 分老师到处找关系、跑项目、挣钱,还有个与官员合作,与商人合作,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良心。还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去剽窃他们的著作、文献等。所以,社会 上有人手,现在的教授越来越像商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高校老师的收入与社会同阶层的人相比,的确很低。社会上一部分认为,有的教授一年能挣几十万,的确存在。但 是,这是个案,大部分老师只有工资那点收入,物价、房价太高了,承担不起啊。尤其是年轻老师,在高校中是弱势群体,没有职称,没有地位,干的活又多,收入 又很低。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却没有钱。很多年轻老师没有房子住,孩子上学也没有钱。另一方面,这与社会有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项制度很不 完善。有一部分人利用自身的资源富了起来,而老师却很清贫,所以,老师能不浮躁吗?这是收入分配问题。国外很多高校的大学老师收入非常高,根本不用为五斗 米折腰,所以,人家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自身的约束力有问题。做为一名大学教师,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应谈泊名利,认真做学 问。

  二、论文挂名现象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可能需要合作的人多一些,很多人参与了实验,所以,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署名多一些。而社会科学,象今天网络这么发达,做 学问,有时候只需要一台电脑。相比较,社会科学里的科研,不需要那么多人。所以,很多人就开始通过同学、同事、同门等进行挂名。

  引起这种现象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职称评定制度的问题。现在很难找出一种比较合理的职称考核标准,所以,考核教师的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课题主 持的等级与数量等。在大学老师中,真正适合做科研的人,仅占老师的10%左右,很多老师可能课教的很好,但是不适合做科研;或者,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好;或 者,有管理才能;或者,与学生能打成一片。然而,要评职称,所以,只好挂名。二是很多人高学历毕业后进高校,就是看到一种表面现象,即大学教师轻松,一年 有三个月的假期。所以,入错了门。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比较适合经商后从政,但是,也跟着错觉进了高校。而高校的很多福利都与职称有关,比如工资、津贴、住 房、职务等,所以,这些老师没办法,通过挂名来解决职称问题。三是一部分硕士生、博士生的问题。现在,读硕士、博士的什么人都有,有的是为了撑门面,有的 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当然,也有不少真正做学问的。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为了毕业,也通过挂名来完成学校的要求。

  三、学霸现象

  学霸现象在国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很多获批的项目,是学霸本人,或他们的同学、同 事、学生等,与学霸有一定关系的人。二是在很多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一般是学霸或学霸的学生。虽然部分期刊实行“双盲”评审,但是这仅占一小部分。而且, 同行是冤家,有打压的可能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人重视人情关系,别人打招呼了,不好意思拒绝。二是基金评审、论文评审的制度还不完善。虽然,我也认为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比国内的圆,但人家在这方面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进一步推行“双盲”制度等。

  四、科研能力与时间

  四十岁以前是科研能力比较强的时候,尤其是30-40之间。然而,这个时候学者没有名气,不好申请课题。四十岁以后,有名气了,当然也有课题了,这个 时候科研能力下降了,社会上的事情也多了,比如说做报告、评审论文、基金项目等,没时间,也没心情做科研了。这对中国学术界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最近几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增加了对青年基金的支持力度,教育部、各省有关单位,甚至许多高校也增加了对青年老师所设置的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五、科研人才与管理职务

  很多人在科研方面做的比较优秀,可是后来就走向了管理岗位,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做科研了。这是一种浪费。从国外的学术发展看,有的学术牛人,人家做一辈 子科研,根本没有涉足管理岗位。有的甚至是三代人做科研,象接力赛一样。所以,我国获得不了诺贝尔奖与这种现象有一定关系。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高校的管理体制。很多国外高校,管理人员就是管理人员,不涉及科研、教学等任务。教师就是教师,认真做学问,不涉及管理 任务。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做教授不是光宗耀祖,从事管理工作才是。本文不这样认为。如果从25岁开始做科研,到40岁,才15年;如 果一直做到60岁,却是35年。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学术发展。

  六、学术资源的配置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应该将资源配置给最能发挥它作用的用途。即应该将课题等获批给科研能力强的人,比如年轻学者,或专职教师。然而,很多时候课题的 猴批者都是领导。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做课题,或者没有年轻老师做课题的时间充分,而且科研能力、体力也不如年轻老师。但是,领导却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 比如信息资源、人脉等获得相对较多的课题。

  本文认为,应该将管理人员与科研教学人员分开。他们不能占用职称、课题等资源。

  (以上仅为本人的肤浅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取自http://www.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57614&fpage=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9580.html

上一篇:【催化书籍推荐】Photocatalys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下一篇:何谓Wolf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