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稻草变汽油——Catalysis for Renewables: From Feedstocks to Energy Production(转自麦兜)

已有 3815 次阅读 2007-11-9 11:14 |个人分类:能源环保导读

稻草变汽油?
Catalysis for Renewables: From Feedstocks to Energy Production

Zhenmafudan



前几天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偶然看到一本新到的图书Catalysis for Renewables: From Feedstocks to Energy Production,Wiley-VCH出版社2007年出版,编者是G. Centi和R.A. van Santen,作者是一些欧洲著名的催化专家.读了其中一章,感到非常畅快,进而把几乎整本书读完.

本书的内容讲的是生物质的转化.大体意思是:生物质,比如说大豆,稻草,树干,粮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以前人们依赖煤炭和石油作为能源,但是这些是不 可再生能源,总有一天会用完,再说这些的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在想办法把生物质转化为能源和化学品.但是,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已经有100多 年历史了,很多现有的流程和工艺,很多反应器都是已经反复优化好的.因此,很难把生物质直接丢到石油化工的反应器里面直接产生能源.而且,以现有的条件,生物质转化的成本还太高,消费者不会花更高的价钱买更差的产品.但是,从长远看,生物质的转化一定会流行于人类社会.比如,在巴西,很多汽车用的燃料是生物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物,甚至还用生物乙醇直接作为燃料.

生物质,特别是木头,是固体,因此它们的利用需要进行转化.有几种途径1) 在高温气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两种物质可以通过催化反应,生成甲醇(甲醇化)或者碳氢化合物(F-T合成);(2)在高温无氧条件下,或者在高温无氧但 有水气条件下,生成液体生物油;(3)从生物质中提取出来的甘油脂通过交换酯化,产生甘油和生物柴油;(4)纤维素水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发酵产生生物乙 醇; 葡萄糖,果糖和木糖还可以转化为其它有用的物质;(5)从生物质,如木头和其它植物里面还可以提取出精细化学品,香料,和合成化学的高级原料.

这是一本写的非常好的书!强烈推荐!在我看过所有的催化书籍当中,这本书应该是前面10%的.很多专业书籍的缺点就是每一章的作者把他们以前发表的科研论文拷贝粘贴,再发表一遍,使读者感到花了冤枉钱.其它书还有的缺点就是每一章的深度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而目前这本Catalysis for Renewables: From Feedstocks to Energy Production虽然有十几组作者写的十几章,但是深度和写法比较统一,也基本没有重复.这本书和发表在Topics in Catalysis上一般综述的区别在于Topics in Catalysis上的文章更加具有专业性,从头到尾可以看到很多分子式,很多催化剂的 名称,很多具体的活性数据;而这本书更适合不从事这一个课题研究的化学或者化工研究者.书里面除了催化以外,还有很多社会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生态学 的,汽车发动机的思维在里面.更加具有大众意义.从中可以领会到写书章和写Topics in Catalysis综述的区别.

这本书适合学催化,有机化 学,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绿色化学,生物工程的人看,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可以当大学应用化学专题的资料.看了这本书,我作为一个化学工作者感到被这本书激发 起来了,感到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用.同时,看这本书之前我对生物质一点也不懂的;看了之后感到能够读懂了,豁然开朗.

这本书写得最好的一章是"rocess Options of th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Renewables into Bioproducts" ,作者是Pierre Gallezot.这一章正巧可以从出版社的网站上免费下载试读: http://media.wiley.com/product_data/excerpt/80/35273178/3527317880.pdf

这本书的出版社网站介绍是:http://www.wiley.com/WileyCDA/WileyTitle/productCd-3527317880,descCd-tableOfContent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10544.html

上一篇:SCI的培训讲座——Thomson中国办事处的培训经理:张 帆
下一篇: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