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 交互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wzjut 主要研究领域:人机交互、用户界面、眼动、信息可视化等

博文

中国的“人机交互”事业该向哪里走?-我的几点思考

已有 5423 次阅读 2011-10-2 20:37 |个人分类:学术活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机交互, 交互设计

    9月中下旬,有三个和“交互”相关的活动在北京举行。一个是“2011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一个是“第七届中国人机交互会议(CHCI2011)”,还有一个是ACM(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Ubicomp2011”。
   首先我先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活动:
   “交互设计体验日”是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和UCD书友会组织的,这个活动今年是异军突起,共有800多人现场参加,以全国各大企业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等相关从业人员为主,针对企业具体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同时也请了一些高校老师进行交互设计教育方面的座谈。
   “CHCI2011”是一个学术会议,主要是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参加,现场到会200人(如果把同期联合举行的HHME包括进来),主要是宣读和交流人机交互技术、交互设计应用等方面的论文。
   “Ubicomp2011”是普适计算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到会约400人,大部分参会人员是美国、欧洲名校过来的,当然今年在清华召开,也有不少中国人的面孔。人机交互也是这个会议的主要部分,但技术方面涉及比较多些。
    三个活动风格各异,但集中体现的是,中国的“人机交互”事业,不论是人机交互的科研与教育、交互设计的产业应用,还是与国际的交流,都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交互”事业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界的支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也不能不让人欢欣鼓舞。但在深层次上,仍暴露着一些问题,有些还可以说是“硬伤”:
    一、产学研脱节。往往是人机交互学术的活动,看不到企业的人;而企业的交互设计活动,看不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这个和国外是很不一样的,也许中国有中国的国请,但人机交互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很多理论、方法本身来源与产业界的需求,而最终的技术则在产品中,在市场中得到验证、应用和推广。所以,像CHI,Ubicomp等人机交互方面的国际会议,产业界始终是很活跃的,他们提供赞助、交流论文、做Keynote演讲、做产品演示、招募人才、组织参观等。这样的好处是把学术界最新的思想带回企业,同时,也把产业界的真实情况展示出来,推动和促进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我们的高校,有些研究课题似乎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或者和企业也很少交流,在闭门造车,所以不知道产业界的交流活动,或者不关心,或者因为不能发表论文,取得业绩,而敬而远之。我坚信只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二、“泡沫”已经出现。“人机交互”、“交互设计”之类的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科研项目申请书里,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出现在高校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同时也出现在各大企业的招聘计划中,以及相关的各类图书中。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我们并没有看到高校里设立正规的“人机交互”专业,也没有看到一本本土的经典教材诞生,更鲜有看到企业里有iphone,ipad这样经典的人机交互产品横空出世。学术界的顶级会议,中国人还是做配角;老百姓口袋的银子,还是被乔老爷(默哀一下)这样的洋大人赚走最多。“泡沫”已经出现了,还能hold多久?
    三、教育是个大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现在声称自己是做人机交互,但又拿的出盖有“人机交互”、“交互设计”章子的科班文凭的人,恐怕不出50个。绝大多数人都是半路出家,从学计算机、学工业设计、学心理学转过来的应该大有人在,虽然这些学科都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毕竟从一个专业毕业之后,再把另一个专业给自学成才,融会贯通,还是比较难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一个正儿八经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上查得到的“人机交互”专业,哪怕是还在起步阶段,培养的学生也应该会有更扎实的基础,对人机交互专业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说,当前教育是个大问题,如果不成立正规的“人机交互”、“交互设计”专业,那么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很危险的,一方面,他们渴望获取人机交互,交互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渴望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但另一方面,我们给他们的,要不是各种国外翻译过来,五花八门的“经典”教材,要不就是国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攒出来的交互秘籍,或者各种博客、讨论会中的各家之言。对一个学科没有从演变历史、理论体系、技术路线上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学生们就会疑惑,到底什么是人机交互,它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我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毕业以后我该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的问题不解决,泡沫破灭的会更快,而且会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有一批老专家、中青年学者和高校教师在积极为人机交互专业的教育事业奔走、忙碌,上述三个活动的顺利举行也有他们的一份贡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光有“星星之火”还不行,更需要有“原”才可“燎”,所以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组织,甚至全社会参与到人机交互的教育事业中来。
    上面是我自己的几点思考,属一家之言,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关注一下,思考一下,一起把中国的“人机交互”事业真正给力的搞起来。本文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个人和单位,如有疏漏和偏颇之处,敬请谅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188-492707.html

上一篇:第7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 2011)征文
下一篇:中国计算机学会学科前沿讲习班-《人机交互教育》
收藏 IP: 221.12.17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