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镜: 说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ojp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博文

学生看世界:2012年全国植物园学术年会

已有 3240 次阅读 2012-11-5 17: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2, 植物园学术年会


第一次参加植物园学术年会,大致浏览了所有报告的主题,仔细听了部分报告,最终感触最深并不在大会报告,而是在于重庆这个城市的本身。

关于本次大会的报告,主要有三方面的主题,分别是植物园的引种、保育、科普等基本工作(包括号召植物园间的合作)、植物园与城市绿地、植物园的经营与管理手段。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华南植物园的报告除外):况平先生关于重庆园林特色的研究、马金双先生的水杉发现历史和研究、植物园有关于利用“蝴蝶节”的经营创新示范、李敏先生的数字植物园、苏安先生的南山植物园亚高山区温室降温系统的改造等报告。

由于专业的关系,况平先生的有关重庆园林特色的报告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于初到重庆的人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报告主要从重庆的特殊地形、特色建筑、乡土树种和文化内涵几方面入手向听众成功传达了重庆的特色园林景观的相关信息。

马金双先生的关于水杉的研究,成功地向人们传递了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精神。很多无从考证的科研行为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足够重视严谨的科学精神,时至今日水杉的科学价值不断地被揭开和扩大,但是多少带着“中国”的标志却难以道明,在这点上我的感触是比价深的。去年昆明植物系统与发育学术会议上,就有报告是关于云南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报告,报告者提出了如何将中国自己特有的物种保护起来(产权问题)以及如何让我们本身拥有的优势发挥应有的效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俨然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但是问题的解决却是新的挑战。云南有关于物种和国外合作的项目数不胜数,而国内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却让人唏嘘。进而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们在欧洲等地的植物园中看到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物种的生命欣欣向荣而在国内则生长在不为人知的角落。

我一直非常惊叹于现如今的信息技术,所以很赞赏李敏先生所做的工作,我想多学一些信息技术用于今后的园林景观表达。

植物园的经营创新在我看来是一种精神,适用于任何一种行业,因为创新和财富总是紧密相连,我们只有在学习别人的创意和经营手段的基础上,开拓视野然后开创自己的特色。

关于重庆这个城市,每次来都有不同的震撼。闻名遐迩的南山植物园一棵树观景台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由此我也体会到一个立体的城市是不能对俯瞰抱有全部的希望的。但是这种遗憾在其他地方补回来了。私自去了朝天门码头,之后又去了解了重庆的城市之路,不得不对这座山城肃然起敬!山城的令人惊叹的地形起伏,也造就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四通八达的高架桥系统——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却井井有条。比较可惜的是重庆的老城门多数被拆了,这不仅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也遗失了城市的文明。

不得不说的还有重庆的新老建筑。现在重庆两江畔高楼林立,也不乏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奇特建筑,是一个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在一棵树观景台上拍的夜景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以现在建筑为主体,有水、有桥、有灯光的城市在黑夜掩映下大致上是一个样的。所以在朝天门码头上所见到的夜景才是不同的,因为地形不同、建筑不同、风土人情不同。虽然没有了吊脚楼,不过洪崖洞也不错;现代建筑比如说重庆大剧院和喜来登大酒店,虽然在世界其他地方都能看到一些相同设计思维的痕迹,重庆大剧院和悉尼歌剧院虽然造型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不得不承认设计思维的套路是一样的,重瓣贝壳(风帆?)和重瓣书页(重峦叠嶂?)既有地域特色设计思路却是如出一辙;喜来登大酒店,估计很多人会批评它很“山寨”(模仿抄袭),这个也很正常,因为乍一看就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楼和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的组合体,不同的是通体金黄,更显奢华。不过我觉得只要达到了一个目的——新地标就行了,无论存在什么争议,它已经被人们记住了。

最后想说一下梦想旅游地三峡以及沿途县市。去了三峡博物馆,第一感觉是做得很成功,主题明确,表达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回味无穷。参观博物馆以后更想去穷游一下这个大自然的不朽传奇(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很遗憾三峡大坝的建立也成了永久的“不朽传奇”,三峡沿途的文明随着水位的上涨却永沉江底了!

(作者:Zheng Qiulu)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8-629552.html

上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广州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纪检组长李养调逝世
下一篇:生态理念——“你无法置之度外”:周国逸对话广州中小学生
收藏 IP: 210.77.82.*| 热度|

2 李学宽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