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技写作(110):单词的英式拼写与美式拼写
热度 2 任胜利 2013-4-8 08:13
科技英语写作中美式拼写的使用相对更普遍,不过,到底选择哪种拼写最好参照目标期刊的相关要求。有些期刊两种方式都接受,但要求通篇一致。 英、美拼写中常见的不同 美式拼写 英式拼写 美式英语 英式英语 -am -amme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993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2
科技写作(109):避免错误的比较
热度 6 任胜利 2013-4-5 15:44
错误的比较可能源自含糊不清的比较和不完全的比较,也可能源自过度使用 “comparedto” 。 l 含糊不清的比较 例 1 : Ourconclusionsareconsistentwith Tamseelaetal . (当读者被迫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771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6
科技写作(108):使用正确的平行结构
热度 5 任胜利 2013-3-31 00:35
由 “and,”“or,” 或 “but” 连接在一起的名称和思想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些平等的思想应该以相似的方式表达,应该使用同样的语法结构。这些语法结构可以是单独的词、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或从句。 例1: Basedonour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993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5
科技写作(107):使用清晰的代词
热度 7 任胜利 2013-3-23 16:48
指代不明是科技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如果代词所指代的名词不明晰,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作者自己当然知道代词指代什么,可读者就没这么幸运了。因此,要确保代词清楚地指代句中的某个名词,如果存在指代多个名词的可能,应该在代词后重复相应的名词。 &nb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7597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7
科技写作(106):避免名词堆砌
热度 1 任胜利 2013-3-14 07:16
当名词一个紧接一个出现时,让人很难判断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以及这一组词到底表达什么意思。如果你在单个名词前加上不止一个的修饰语,或者在一组名词前添加修饰性名词和 / 或形容词,结果一定混乱不堪,有时甚至让人完全无法理解。 例 1 :名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86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科技写作(105):优先使用动词
热度 4 任胜利 2013-3-10 12:02
动词会使文章充满活力与力量,相反,如果以名词表述动作,动词就会被埋没、削弱,句子则显得晦涩、冗长。 例 1 : Their suggestion for us was a different analysis of the data. 修改: They suggested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80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4
科技写作(104):句子要简短
热度 6 任胜利 2013-2-3 21:00
简短的句子更能强调句子的含义 , 句子越长读者越难判断句中哪部分最重要。因此,单个从句的句子比含有多重从句的句子更有分量。在段落或章节的开头部分使用短句,这样可以突出主题的重要性,也可以确保一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专注于主题。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10080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6
科技写作(103):时态的使用要妥当
热度 12 任胜利 2013-1-27 10:55
科技论文中常用的两种时态是现在时和过去时。一般而言, 在表述观察结果、已完成的行为及特定结论时应使用过去时 。例如,描述实验结果时要使用过去时,因为实验已经结束,而你的结果尚未成为公认的 “ 事实 ” 。因此,那些主要涉及你自身工作的内容,如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33335 次阅读|26 个评论 热度 12
科技写作(102):使用主动语态
热度 9 任胜利 2013-1-18 22:05
过多运用被动语态会使文章变得乏味且笨拙,如: No change in activity was observed . 如果改用主动语态句子会生动、有趣得多: We observed no change in activity. 但是也不能完全拒绝被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8978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9
科技写作(101):采用第一人称
热度 4 任胜利 2013-1-12 19:59
在科技论文中曾经流行避免使用 “I” 或 “we” ,因为这样表述显得主观,而科学应该是客观的。然而,科学并非完全客观,可适当使用第一人称 (“I” or “we”) 进行科技写作,如果期刊禁止这种用法,或者句子的焦点为研究对象或其他主题时,请不要使用。 D 例 ...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1075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