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落地,请问您看出了什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dazhong 得慧于老聃,取经自西天,欲知生死谜,弹指一挥间!

博文

人类能长生不老吗?答案在这里!

已有 5432 次阅读 2017-2-17 16:25 |个人分类:生命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衰老, 长生不老


李兆栋先生在科学网发了一篇科普文章“人类能长生不老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21133-1033920.html

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是不应该还是个问题的“问题”了。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我在博文下面作的评论,您再动脑筋想想,就会恍然大悟:


   博文中“1961年,美国解剖学家海佛烈克研究发现,正常人类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只能分裂大约60次,进而步入衰老期,最终死去”。是对‘海佛烈克极限’ 的误读。
   1)细胞分裂极限大约为60次,不代表到了第60次细胞分裂就戛然而止。自己去养几种细胞仔细看看吧!实际上即使是胚肺细胞或新生儿的成纤维细胞培养到40-50代时就开始生孔、起泡、变形(多种损伤造成了生物大分子种种不可修复的量变的积累),并且分裂增殖越来越慢,最后不能越过G1期......

   2)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在当前“最理想”的体外培养条件下也只能“苟且熬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人体内基本能活100多年!)。可以想象我们目前的细胞培养水平有多“臭”!拿体外培养的细胞衰老“寿命”来说事有多“幼稚”。
   3)在我们的广义衰老学说诞生后,海弗烈克教授已经彻底拜倒在熵增决定衰老的麾下。简言之,损伤导致生物体各个层次的熵增性改变(请点击阅读
衰老_千古之谜的终结.pdf),遗传决定了维护系统的效率与完美程度,也决定了生物体物种的最大寿限!
   4)总之一句话,“衰老是损伤与生命维护的博弈”!检索或点击我们以此为题的文章,您就可以看到生物体生老病死的全貌与生化本质。读懂了衰老原理(生化本质),您自然就会对人体能否长生不老有一个科学的和正确的答案。

衰老_损伤与生命维护的博弈.pdf


下面转来李兆栋先生的原文:

感谢编辑邀请,博文的精简版在2月10号《中国科学报》科普版发表。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2/367550.shtm

从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派徐福携数千童男童女,东渡蓬莱仙山所求的长生不老仙方,到现代的“人体冷冻术”,长生不老或许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视线回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从一位患有宫颈癌的名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女性身上,得到现在全世界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大概都会用到的细胞系——Hela的故事,这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细胞的确能够在体外实验室里获得永生。

20世纪初期,大多数科学家坚信细胞的永生能力。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法国外科医生卡雷尔就坚定地认为,人体所有细胞都具有永生能力,只要生长环境和营养成分合适,它们都能无限分裂增殖。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1961年,美国解剖学家海佛烈克研究发现,正常人类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只能分裂大约60次,进而步入衰老期,最终死去,称为“海佛烈克极限”,从而驳斥了卡雷尔“一般正常的细胞具有永生性”的论点。而“海佛烈克极限”最终与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染色体端粒联系到一起,为我们揭开“细胞永生”的神秘面纱。

端粒是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形成的一种特殊复杂结构,对染色体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家意识到,由于遗传物质DNA复制机制的特殊性,每经过一轮复制过程,亲代染色体DNA的末端必然因无法得到复制而在子代中丢失,称为“末端复制难题”,而由此必然导致染色体端粒不断变短和染色体的不稳定,进而细胞衰老或死亡。这就是所谓的细胞衰老“端粒假说”,也解释了前面提到的“海佛烈克极限”问题。

由此看来,端粒似乎成了揭示“海佛烈克极限”和“细胞永生”背后秘密的关键。1975年到1977年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发现,端粒DNA是一段由极其简短的DNA序列组成的成百上千的重复序列。

例如,人和小鼠的端粒DNA为TTAGGG的重复序列。1985年,布莱克本与她的博士生卡罗尔终于找到了参与端粒DNA延伸的端粒酶——谜团最终解开,我们也不禁再一次赞叹大自然设计之巧妙:端粒酶能够通过精妙的机制合成出端粒DNA序列TTAGGG,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维持端粒DNA的长度,解决了“末端复制难题”。这一系列科学研究,最终成就了布莱克本、卡罗尔以及他们的合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让他们得以共同分享了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某些需要不断分裂的细胞当中,比如造血干细胞和生殖细胞,才能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而分化成熟的细胞一般不需要再进行分裂,端粒酶活性也已丧失。因此,如果将分化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必然达到“海佛烈克极限”而进入衰老期,最终死去。

因此,癌细胞作为在某种意义上的永生细胞,必然需要突破“海佛烈克极限”,解决“DNA末端复制问题”。在细胞的癌变过程中,各种抑癌基因的缺失和癌基因的激活,虽然能够给癌细胞这辆赛车松开刹车,加足油门,让它得以飞速前进,但如果每行走一公里,汽车轮胎(细胞DNA)都要磨损的话,它总会有轮胎报废,不能前行的一天。于是,“邪恶”的癌细胞选择提高端粒酶的表达,重新激活端粒酶活性。在所有类型的癌细胞当中,大约90%的癌细胞选择了这种策略,Hela细胞也是如此。

对端粒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燃起了人们延长寿命,甚至追求长生不老的热情和希望,以为找到了人类寿命“开关”。

很多以小鼠为对象的研究显示,端粒酶TERT的表达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延长它们的寿命,但同时也增加了癌症风险。多细胞高等动物,包括我们人类,无疑是高度复杂的新陈代谢系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我们过度关注生命过程中的某个分子机制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忘记生命活动整体的复杂性,忽略自然界的一些基本法则。我更相信,经过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通过与周围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人类的寿命极限早已写入我们的基因当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要想改变人类的寿命极限,或追求长生不老的话,我们恐怕只能从头来过,重新设计一个全新的基因蓝图,而倘若果真如此,那样的“人”,还属于人类吗?

也许,对永生的渴求,是我们人类永远的心结。但与其追求寿命的延长或者永生,不如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更加健康,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正如2000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所说的,“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如此,当我们年华渐老,行将离去的时候,能坦然地对孩子说:我留给你的,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405-1034257.html

上一篇:预测一下韩春雨在月底时的答复
下一篇:动物、植物管控生老病死有两把小锁......
收藏 IP: 120.196.145.*| 热度|

6 范振英 李颖业 刘学武 郭娟 XY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