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梦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zhe8228 希望与科学界前辈和同辈朋友共同分享科学的乐趣

博文

给准备考博朋友的建议—来自我的体会和思考

已有 4539 次阅读 2011-10-21 22:38 |个人分类:材料世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朋友

作者简介:2011年工学博士,曾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链接地址:
该研究论文同时被MaterialsViews作为首条前沿进展进行专题报道:
该报道被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全文转载:
 
现在正进入考博季,对那些有考博打算,但又意志不坚定的朋友,以及那些考博意志坚定,但又不知如果选择导师和学校的朋友,谈一下我的看法,个人经验之谈,仅供参考。切勿照搬使用:
首先,针对那些考博意志不坚定的朋友说一下:你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考博吗?  
    不要为了颜面的虚荣,社会的攀比,家庭的压力,亲朋的期许,将青春年华耗费在毫无兴趣而言的博士生科研生活中。因为这段时间其实很漫长,少则三四年,多则四五年。在此期间,如果你选择去就业,或许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所以,在你读博之前,你应该冷静下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博士对我到底有多么重要?我真的有必要花费几年时间去拿一个学位吗?我是否真的喜爱科研?倾听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或许你会有更好的选择。
    读博——你的内心声音告诉你,那是你早年的梦想,曾经的愿望,努力求学的动力,奋发向上的激情——那就坚定地为此而拼搏一次吧。记住,在欲望混淆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人愚见,大学和研究院所最不应该留在城市里,更不是在郊区建一所大学城这么简单,而应该迁至乡村,荒野,高山之地,因为只有宁静的地方,更有利于潜心思考),永远不要遗忘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喊。选择读博,首先要学会放弃,即将建立的社会人脉资源基础,众多的职场发展机会,不断飙升的诱人薪水,欢愉的生活以及自由奔放的浪漫气息;其次,要学会享受,单调,无趣,思绪堵塞,心智乏力,生活单调,时间匆忙,巨大的压力,无形的竞争。。。。。
    请记住——静心、专注、坚毅,选择读博的首要心理基础。你准备为此而挑战自己的心理底线吗?

其次,针对那些对选择导师和博士学校迷茫的朋友们: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去选择自己的学校和导师?  
    现实中,网络上,曾经无数次地听见,看见那些徘徊在博士大门外的年轻的朋友们,他们曾为如何选择学校和导师,面临过焦虑,踌躇,甚至是忐忑不安。其实,当你选择读博的时候,大可不必为此而发愁。重要的是,先问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你想拥有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引用李开复老师一篇文章的题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检索阅读一下)你想在科研界有怎样的发展目标?
    如果你热爱科研工作,将其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那你最好选择一位专注于科学研究,学术造诣深厚,品德高尚的导师。在其严格地指导和教诲,以及个人魅力的影响之下,历经数年潜心学习,以求掌握一套先进的科研方法和高尚的做人态度,你会得到丰收的果实。并以此,为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如果你不是非常热爱科研工作,不想把科研工作当做一生追求的奋斗目标,但又想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想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提高的内心修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例如我自己),那你最好选择一位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有一定的学术修养,且有广博的学术和社会人脉的导师。他或许会成为你踏入社会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桥梁。
    如果你擅长社会交际,又懂为官之道,将学术官僚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读博过程当做自己加官晋爵的跳板,那你最好找一位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深厚的学术界人脉关系,有强有力的权利拥有者作为自己的导师。或许,读博这几年,你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或许不会有显著地提高,因为,学术圈里的某些官员博导,太忙了。可以负责任的讲,你或许不会有一次跟自己导师长久深入地探讨学术问题的机会,甚至,更有甚者(偶朋友的亲身体会),他们连自己博士生的名字都叫不全。
    所以,读博士,不同于大众化教育的本科阶段,在选择学校和导师这件事情上,你的考虑最好颠倒一下:首选恩师,次选名校。有恩师在,非名校亦能出人才;无恩师在,亦名校出身,岂成人才乎?今年,北京工业大学收获三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比例达到3/98,可以说成绩斐然,算是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学校仅仅是“211”,但优博成绩与中科院持平,远胜于大多数的“985”高校。这一成绩,绝非一时之功,多年以来,学校共有十余人荣获全国百篇及百篇提名奖,七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读博几年,耳濡目染之间,深切体会科研环境及学术氛围在造就科研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期望年轻的朋友,在选择学校和导师的时候,不要迷信,名校和名导,更应该关注一下学校的科研环境,学术水平,导师能力这些软环境的文化建设。相信读博的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做出最好的选择,为自己的明天开拓出一片明朗的天空。记住哥的一句话,官僚学术环境害死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384-499587.html


下一篇:悲痛纪念黄培云院士和顾夏声院士
收藏 IP: 211.143.136.*| 热度|

3 赵纪军 彭思龙 于洪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