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田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angnk

博文

数字档案馆学 前言

已有 6703 次阅读 2010-10-31 13:52 |个人分类:电子政务|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言, 《数字档案馆学》

 

数字档案馆学

(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网络技术出现以来,人类社会的知识系统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人类记忆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介质越来越多地被光磁介质所取代;二是人类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远程虚拟共享逐渐取代了实地翻阅卷宗。信息技术在大大拓展人类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其固有的脆弱性也给人类记忆的长期保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当作为人类记忆的数字档案需要保存的期限超过了它所依赖的信息软硬件技术的寿命时,相应的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在久远的将来如何能够真实可靠地复读今天的记录?当海量的信息空间里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不断增加时,如何对这些人类珍贵的记忆财富进行有效管理、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

信息网络技术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数字档案馆应运而生。在由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以及各种数字化资源构成的信息资源环境中,数字档案以其独特的凭证价值和长期保存价值,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资源、管理、技术、制度、环境、应用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开放、有序的信息空间,使得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人类记忆得以保存、传承和开发利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数字档案馆的确是一种全新的档案管理方式。

从本质上来讲,近年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的迅猛发展直接促进了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的产生。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管理与业务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从1970年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接收第一批电子文件开始到现在,电子文件管理成为各国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1988年美国NARA建立了电子文件中心,用以收藏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联邦电子文件。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不仅希望通过网络查阅电子文件,同时也希望通过网络查阅传统档案文件。传统档案文件的数字化成为档案馆资源建设的新任务。进入21世纪之后,档案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电子档案文件与传统档案的数字化成果共同构成了档案馆的数字资源空间,传统档案馆逐渐向数字档案馆转型。

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来自管理、技术、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资源的序化组织、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档案信息系统的功能、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数字档案的长期存储、数字档案馆法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等等。近十几年来,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和学科范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随着该领域知识积累的日渐丰富,对相关知识成果的系统梳理成为数字档案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自1999年以来,一些档案学者陆续开始数字档案馆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数字档案馆理论与实践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的交互渗透不断深入,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实践的成熟与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字档案馆学学科体系的成熟与完善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大学档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理论与教育工作者而言,对数字档案馆领域新知识的吸收和整理刻不容缓。为此,本书努力总结最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试图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挑选和组织知识,致力于形成“数字档案馆学”的知识框架。我们不仅重视各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也重视数字档案馆学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的建设;不仅重视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和培养要求,也希望能够为档案馆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以及其他对数字档案馆学知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知识空间。

屈指算来,编写本书的准备工作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那时,作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档案学专业电子政务方向的硕士生导师,我主要为研究生讲授“电子政务研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课程。到2008年,我系本科生也开设了“数字档案馆”课程。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与案例,同时对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泰达档案馆、美国麻省大学安姆赫斯特校区(UMass Amherst)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讲义,丰富知识内容,为这本《数字档案馆学》的编写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一门跨学科、实践性强、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领域,数字档案馆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由于编写者知识的局限,难免会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本书就是一个知识空间,编写者就是这个空间的建筑师。本书的架构体系最初由我确定,大部分内容基于我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档案学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准备的课堂讲义。但是书稿的最终完成要归功于所有编写者、审阅者与编辑的辛勤工作。

编写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如下:(略)

初稿完成之后,由我进行了统一的修改和调整。为保证书稿质量,部分章节或者重写,或者修改幅度较大。在此,对所有编写者们表示衷心感谢!

在本书定稿之前,得到了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耿骞教授、南开大学伍振华教授与冯湘君博士、天津市档案馆高级研究员林学奇处长的审阅,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本书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赖老师关于全书框架定位提出了建议;耿骞教授就数据库技术与档案MARC相关问题提出了重要建议;伍振华教授提出了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意见;林学奇研究员有着丰富的数字档案馆实践经验,他针对电子文件中心与数字档案馆关系及其他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冯湘君博士提出应增加档案数字化之前鉴定的相关内容,以及一些文字细节方面的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都被吸纳到修改稿中,对本书的最终成稿至关重要。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为了更好地编写这本教材,我们吸纳了大量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了尊重知识产权,我们将所引用和参考的内容,尽可能在书中以当页脚注的形式标出。在此对这些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对于一些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知识,无法一一列出来源,在此对知识的贡献者们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最终完成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潘宇编审、徐晓梅编辑与龚洪训编辑,正是他们的卓著远见、热情鼓励和辛勤工作才使得这本书能够最终和读者见面。

今天是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一个全新的开始,而我正在大洋彼岸静静聆听新年的钟声。在美国访学的这段时间,为了书稿的修改与统稿,与编写者、审阅者和编辑们有多达数百次的邮件和实时交流。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几乎感觉不到空间距离。书稿编写中的许多交流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这正是数字技术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我也因此更加相信数字档案馆在未来人类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并为本书的最终完稿感到欣慰。

 

 

                                                                           王芳 

   201011

                                                                    写于美国麻省大学安姆赫斯特校区

摘自:王芳主编.《数字档案馆学》.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379040.html

上一篇:参加国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
下一篇:关于社会福利的人际比较
收藏 IP: .*| 热度|

10 李侠 郑融 俞立平 王启云 陈湘明 钟云飞 唐常杰 丛远新 杨文祥 wenmei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