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表决结果说明了什么?
热度 5 罗教明 2011-5-15 01:44
以下资料来自高山的文章《多世界》 1997 年 8 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 UMBC )举行的量子力学讨论会上,物理学家们对他们所认可的量子力学解释进行了投票表决,下表是投票结果: 量子力学的解释 投票数 哥本哈根解释 ...
个人分类: 杂谈|3982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5
权威文献摘录:量子论的二次革命
热度 1 罗教明 2011-5-15 01:06
以下资料摘录自Odd Genius翻译的世界著名科学刊物Science(2000年8月11日)纪念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00周年的一篇评论文(D. Kleppner R. Jackiw)的第二部分,应该是量子力学正统和权威的说法,供有兴趣学习、了解、研究和讨论量子力学的人员参考。 二次革命 ...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3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权威文献摘录:量子力学要点、争议与混乱
热度 5 罗教明 2011-5-11 18:05
以下资料摘录自Odd Genius翻译的世界著名科学刊物Science(2000年8月11日)纪念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00周年的一篇评论文(D. Kleppner R. Jackiw),应该是量子力学最正统和权威的说法,供有兴趣学习、了解、研究和讨论量子力学的人员参考。 量子力学要点 伴随着这些进展 ...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5617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5
科研笔记(5):如何精确地测量高速运行天体的速度和静止尺寸?
热度 2 罗教明 2011-5-4 23:33
前段时间我在SFN上发了一篇博文,题为“ Measurement length of an object will not be changed by motion ”,附标题为“ Space-time is invariable ”讨论了运动物体的测量问题, 我的观点是应用速度的定义,即物体通过两定点的时间来测量运动的物体速度和长度,按此方法测量结果与光速和运动状 ...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4866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2
科研笔记(4)完整的光电效应实验可以平息争端?
热度 3 罗教明 2011-4-24 21:41
科研笔记(4)完整的光电效应实验可以平息争端?
光电效应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对发展量子理论及波粒二象性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当金属表面在特定的光辐照作用下,金属会吸收光子并发射电子,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光的波长需小于某一临界值(相等于光的频率高于某一临界值)时方能发射电子,其临界值即极限频率和极限波长。临界值取决 ...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6742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3
科研笔记(3)为两个随几运动粒子组成的体系建立坐标系?
罗教明 2011-4-24 15:18
现有两个粒子运动是随几不确定的,也就是对于观察者粒子运动是随几的,而两个粒子有相互作用,且只与两者的相对距离相关。现在我们如何来描述这种体系的相互作用,坐标系应该如何确定,结果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28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笔记(2)描述氢原子(两体问题)的坐标系
罗教明 2011-4-24 14:42
在经典理论中,引入质心参照系可使多体体系的运动问题在数学上简单化,多体体系相对于实验室坐标系的运动A可以分解为,体系的质心相对于实验室坐标系的运动B,与多体相对于质心运动C,即A=B+C。 对于像氢原子这样的两体问题,如果是经典的轨道运动,C为两体相对质心的运动,可以 ...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336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笔记(1)科学理论的默认坐标系
罗教明 2011-4-24 13:36
科学理论的最基本功能是对自然现象观察和实验测量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在一般情况下,即没有特别说明,科学理论中用于事物描述的坐标系是与实验室(观察者)相对静止的坐标系,即我们熟悉的实验室坐标系。这是一条不言而寓的惯例,也是我们每位科学工作者应该了解的科学常识。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2571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学网情感——感激与期望
热度 6 罗教明 2011-4-14 15:17
科学网——全球华人的科学社区。 在科学网中对于科学问题激烈争辩很少出现,学术的是非的问题常遭冷落。而“说书”、“唱戏”、“耍猴戏”,“比武”、“卖艺”、“斗口气”的博文却十分畅销和热闹。这点虽然令我有点失望,但并不降低我对科学网的感激之情。   ...
个人分类: 杂谈|377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6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