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动力和过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kustm

博文

值得纪念的一个重要节点

已有 3392 次阅读 2010-1-6 14:30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探索, 科研管理, 交叉学科, 项目策划

无论如何,今天成功的项目答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节点。至少这个项目立项应当没有问题了。

回想整个项目的酝酿或策划过程。真是感慨颇多!

首先,大家都讲交叉学科和学科融合,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存在很多问题。就象北京大学拥有全国最多的重点学科,文史哲,理工医。学科交叉的条件应当说是最好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学科本身的发展需求是一方面,但如果没有资源的投入,没有项目的牵引,交叉并不会自己发生。

其次,就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今天评审的项目涉及北大本部物理学科和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和精神卫生研究院。其最初的想法和思路却是从科研管理部门的一个想法而起。曾经有人总结过科研管理的三个层次:基本服务,项目策划,整体规划。实际工作中,基本服务是每天都在进行的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但是要上升到项目策划和组织的层面,对于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及信息把握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至于整体规划这个层面,笔者本人还没有体会,一方面是能力要求更高,很难达到。其次是自己目前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当然,好象很多科研人员特别反感“管理”人员参与所谓的规划。但在当今的需要大量资源进行科研的时代,无论是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组织自身的角度,管理和规划都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问题已经不再是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做的问题。那么对于科研管理从业人员来说,困难在于如何准确识别组织对本部门工作的定位,并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来最大程度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认准目标后就要坚持不懈。项目策划无法一蹴而就。交叉学科的创新性项目要获得认可更加困难。项目酝酿的整个过程也是不断与需求部门和有关专家沟通的过程,需要相当的毅力与耐心。例如,今天评审通过的项目最初的想法要在2006年底,到今天已经四个年头了。

最后,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的分工合作非常关键。毕竟现在是一个专业化取胜的时代。这可能也是支持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一个论据吧。其实,很多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大量的时间(30%-70%)都是在从事不同层面的科研管理工作,自己直接做科研的时间已经非常少了。

是为记。

2009-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3161-284718.html

上一篇:组织化的怀疑精神(organized skepticism)
下一篇:[转] 洋葱浸葡萄酒的惊人效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