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与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xiang 本博客的主要内容为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

博文

科普危机与学术评价的论文导向 精选

已有 4747 次阅读 2012-4-18 15:22 |个人分类:评论杂谈|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文, 科学传播, 出版, 科普, 学术评价

前两天看到一篇谈论国内科普危机的文章《直面科学传播的窘境》,文章列举了一些了造成国内科普不畅的原因,我觉得,忽略了一条根本原因——那就是论文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虽然“publish or perish”源自西方,但是英美等国近些年一直在倡导“开放科学”或者“公民科学”,以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知识、科学参与以及科学素养。相应地,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更多地融入社会科学传播中。一些西方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近些年也有大的变化,追求简单清晰易懂,追求interesting, 有的期刊甚至讲读者定位于“educated but not specialized”而不是小圈子的专业受众。这些变化,都在昭示着一个“大科学传播”的格局。

 

然而,我国科研学术体系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了论文的奴隶。大小研究机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清一色地要求写那些科学八股文,只有八股文的数量级别够了,才能晋升职称,申请课题,获得科研经费。于是乎,好的学术期刊,发表门槛越来越高,为了维系高拒稿率,有的评审过程已经走了极端。在这方面,浪费了大量一流学者的精力。而一般学术期刊,则大肆靠版面费揽财,花钱就可以出版,甚至只要花钱,还有枪手代笔,这些恰看制造了数以亿计的学术垃圾,除了学术评价的审核外无人问津。这种自费学术出版不但白白浪费科研人员的精力,也空耗国家的出版资源。

 

从科普出版领域看,优秀作者资源的缺乏成为核心问题,原因很简单:学者专家无暇顾及科普写作。有的杂志,就因为科普属性,很多学者都不愿意投稿,不得不去掉通俗易懂的特色,搞成科学八股文模式。科普出版业缺少了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参与,就只能靠写手们东抄西抄,七拼八凑。即便有的高校老师同意写作,也多由研究生和本科生代笔。高质量作者队伍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国内科普事业成为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这种情况及其危害在热门的医学科普图书领域尤其突出——由于专家学者们忙着发论文评职称,科普写作的任务落在了图书工作室和写手们身上,于是,抄袭剽窃不算,为了畅销还哗众取宠,伪科学内容屡禁不止。在儿童科普方面,国内的创作队伍已经完全“非科学化”,导致科学内容陈旧雷同,不但起不到科学启蒙的作用,甚至有误人子弟之嫌。

 

我国拥有近千万的科研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但是,论文评价体系误导了整个科研创作与科学传播。从根源上讲,我国的科研指导思想,与奥运会金牌战略类似,都是精英主义的。投入都在20%的精英阶层,而难以惠及80%的社会大众。这种精英导向是不切实际的!除了成全某些利益集团,对整个科学传播弊大于利。盲目推崇学术论文,这种评价体系造就的论文GDP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因为没有科学成果的大众普及,没有全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教兴国就失去了社会基础,只能是空中楼阁。客观讲,在科学人口中,只有20%的顶尖人才能够做出创新型的重大科研成果,这部分应该主要用论文加以评价和衡量。另外80%的科研人员,虽然需要对其科研活动加以评价,但是他们更大的意义应该在于普及科学,应用科学,在于将科学传播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才是一个健康合理的科研体系与评价导向。

 

所以说,造成今天国内科普萧条、国民科技素养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论文评价导向,是科研人员不愿意参与科普,而根源在于,我们整个科研体系的精英导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3928-560789.html

上一篇: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出版的商业创新
下一篇:中国数字出版在透支未来
收藏 IP: 211.31.62.*| 热度|

4 许培扬 赵斌 梁进 翟自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