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与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xiang 本博客的主要内容为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

博文

困扰数字出版发展的三大结构性难题

已有 3152 次阅读 2009-12-17 15:40 |个人分类:数字出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信息化, 数字出版, 信息产业, 学术出版

毋庸置疑,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未来。但是,这个未来究竟有多远?

前些年,很多人断言图书作为一种传媒形态即将消亡;也有人预测,未来的图书——基于数字化、网络化与多媒体化——将会是一种如何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形态。但是,所有这些数字化转型并没有发生——至少没有普遍地、广泛地发生。纵观世界出版业,数字出版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尽管出现了无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可是始终难以解决三个困扰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的难题:盈利模式,标准化和产品形态。

首先,无论电子书,网络图书馆,多媒体出版,手机出版,还是POD按需印刷,分章节定制出版,这些林林总总的商业模式都无法解决如何取得盈利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取得足够的盈利的问题。网络的免费文化深入人心,即便默多克这样的媒体巨人,要出台收费新闻,也举步维艰,更何况普通数字出版商。从目前来看,只有学术期刊数据库和部分专业小众数字出版物,实现了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其他的商业模式,无论如何轰轰烈烈,都逃不出赔本赚吆喝的局面。尽管我国创造出了付费网络小说的阅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并不是一个商业创新,它的成功是基于国内文学出版领域没有形成国外成熟的作家推广机制和读者服务体系,比如说,读者俱乐部,等等。另外,网络付费小说,在审批尺度等方面拥有特殊的优势,这些是这一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却很难移植到国外的根本原因。再比如说,手机书,付费电子书,等等,这些商业模式所产生的盈利,对比印刷图书,微乎其微。全世界最成功的数字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但是Kindle模式是建立于内容的低价和硬件的盈利的基础上的,而且受益于亚马逊广大的读者资源,也不具有可复制性。另外一方面,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廉价低成本的出版方式,其实不然。就单个品种的内容复制和传播而言,的确,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使其成本接近于零。但是,平台的搭建与维护,数字内容的制作或者传统内容的数字化,品种规模的建立,数字版权的购买,等等,这些成本其实比较传统出版要高很多。而目前的数字出版模式,难以形成持久而大规模的利润形成机制,对多数出版商而言,盈利难以弥补高昂的技术投入。所以,总体而言,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其次,是标准化的问题。这不仅是数字出版物的格式之争,同时也是数字文本与其他软件平台的交互标准的问题。由于整个数字出版业仍处于诸侯争霸的格局——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各种标准并存,尤其是Adobe与XML之争,让整个产业划分为多个阵营。而不同国家,又有各自不同的标准。所有这些差异,制约了数字出版的资源整合和市场开发,无形中,提升了数字出版的成本。在视频以及光存储领域的格式之战,蓝光与HDDVD,持续了将尽5年时间,也使整个行业,尤其是视频电影产业,几乎停滞不前。而在索尼的蓝光一统天下之后,短短两三年,整个行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加速了由DVD到次时代高清的更新换代。反观数字出版,卷入行业标准之战不是两家三家,而是数十家,这种混乱的局面事实上已经制约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在软件平台、兼容性、文本编码、多媒体接口等等方面现存的巨大差异,不但让读者无所适从,也让出版商摸不着东西南北。

第三,是产品形态。换言之,也就是,究竟数字出版要推出一种什么样的产品?我们说电子书,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以此来取代以往基于文本的传统图书。可是,究竟多媒体书可以多媒体到什么程度?这种多媒体书又如何与电影、电视、音乐产品来界定和区分?对于这些问题,产业实践并没有给出合适的答案。前些年,风行一时的多媒体光盘出版,逐渐销声匿迹了。因为人们发现,知识的最佳载体,仍然是文字,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多媒体内容。另外,由于版权授权的局限,作为单一的出版商,也很难把真正与内容匹配的多媒体内容整合到一个数字出版物上来,这些也进一步降低了多媒体出版物的价值。在产品形态,或者说产品定义方面,如果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恐怕数字出版很难走出传统出版的文化与模式,也不可能颠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只能是传统文字出版的一种数字化版本,而所谓新概念的数字图书也只能是一种可组合,可搜索,可个性化定制,可多媒体演绎的立体文本。此外,这里还牵扯到另外一个重要概念,Web2.0,也就是受众互动与社群网络,这些也会带给图书全新的定义,比如图书的无限修改性,实时更新性,群体创作性,等等。而目前的数字出版的产品定义,还远远没有涵盖这些。应该讲,就数字出版的产品设计而言,技术已经远远走在了商业文化创意的前面。数字网络技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文化的创造性与商业的创造性,还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作出真正划时代的“新”的图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3928-279326.html


下一篇:浅谈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