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振乎?震乎?有感于“CRH380A列车的国产化程度”。

已有 4633 次阅读 2011-6-1 00:3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列车, 国产化, CRH380A

振乎?震乎?有感于“CRH380A列车的国产化程度”。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30/2011 20:08:50

科网单老师的''京沪高铁所用中国南车列车揭秘'' (振动部分) 读后感提供了一个好话题。首先是让镜某知道了《新京报》京沪高铁所用中国南车列车揭秘:噪音低于汽车的报道。这段话很有“意思”:
Quote

CRH380A列车 系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日本川崎新干线技术后,完全自主研发的动车组,国产化程度达到90%以上。
(中略)
新京报:CRH380A列车的国产化程度达到多少?

梁建英(南车CRH380A列车主任设计师):如果说纯粹的国产化程度,我们是90%以上,车辆除了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外都是国产化的,非国产化的10%包括功率模块等小零部件。
  但是我认为这个跟国产化是不挂钩的,因为任何一个产品的配件都可以全球采购。这些小零部件的国产化需要一段过程,这个不取决于动车组技术,而是取决于我们国家目前的基本发展水平。比如轴承,咱们国家这么多年确实一直没有解决,这属于基础学科,不是动车组技术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跟动车组相关带动的产业去完成。

有些时候,镜某很佩服文科记者们“创意”。有矛盾的事情在他们的笔下竟然可以“浑为一体”。比如这句“引进日本川崎新干线技术后,完全自主研发”的说法,不细琢磨也就过去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可以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就不能在引进技术后的“自主研发”呢?比起记者来,梁设计师就“客观”多了。曰:如果说纯粹的国产化程度,我们是90%以上,(。)车辆除了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外都是国产化的,非国产化的10%包括功率模块等小零部件。

讲做(成)一个东西(事儿)有多难,一般人都不能体会。因为一般人都缺乏这样的体验。但是从小到大考试的体验大约人人都有,比如语文的默写听写。显然是默写更难一些,因为至少要把文章背下来。背课文本身就已经很难了,那被背的文章要被创造出来就更难了。这里有三个档次:作文、默写和听写。国人的技术就是在“听写”这个档次上。今天的“中国制造”,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档次。

考核列车舒适性指标是“减振”还是“减震”?单老师认为
Quote

振动和震动应该区分开来。本文中应该将减震换为减振。震动多用于地震或其他自然作用引发或者是心灵等抽象概念的震动。振动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人发明制造的机械产生的或由于人类生产劳动产生的往复运动称为振动,物理学中对振动也有严格的定义和广泛的应用。
无独有偶,洋文里对应“振”和“震”也有两个词儿:oscillation和vibration。这与其说是个“理工”术语的问题,不如说是个语文、语感的问题。

有人晕车、晕船。从人的立场上看,两者的原因应该是一样的。显然,对于船(飞机),舒适性指标就不会是用字“震”,而是用“摇”、“摆”、“晃”等说法。这些“现象”抽象后,学问上归结到了一个“振”上,曰:振动=某个平衡位置周围的变化。振幅再厉害一些就是振荡了。“震”主要表达座标xyz的变化,而“摇”、“摆”、“晃”等说法主要是xyz座标角度方向的变化。从这个区分上看,列车舒适性指标应该是“减振”。因为人晕车、晕船的主因并不是来自座标xyz的变化,而是来自车体、船体在角度方向的变化(横摇yawing、纵摇pitching和滚摇rolling)。

抖、颤、震等等,用在肢体上、用在物体上,人们是如何区分这些个感觉的呢?这才是不分文科理科的、有价值的话题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用语文来说,单老师的说法是对的。
作者: shijie
日期: 05/30/2011 20:27:34

“震动”“振动”都可以表示因受外力作用或影响而颤动。区别在于,“振动”一 般指有规律的颤动,一般用于具体的物体。如:机械振动。“震动”不一定有规律,但比较强烈,并伴有较大的声响。如,大地震动。“震动”还可以表示重大的事情引起人的内心的不平静或事件引起了强烈反响。如,心灵的震动,震动世界。“振动”没有这个用法。

对抽象、大尺度的、自主自律自然的事态多用“震”。
作者: mirror
日期: 05/30/2011 23:02:06

讲力学、波动的话,要用 “振”。两个字发音一样,难免有些混淆。

讲“车zhen”,遛狗得到“车震”16,800,000 件,“车振”有26,400,000 件。看来“车”的尺度还不够大,因此“车振”的用法多,到了大地的尺度就是“地震”了。

“震”在时间尺度上看,多是脉冲性。比如震动、震惊等,都不是说持续性的感觉。而“振”则不然,在时间上多为持续的。

回到列车上,是“车震”还是“车振”?从学问上论,讲“车振”没有问题。但是从乘客的感受而言,讲“车震”也说得过去。

“颤”与“震”的不同在于时间上的持续性和振幅的大小。说“老太太钓鱼——秆儿颤”,显然这里不能说“震”。

是说“有规律”还是说“有节奏”?这也是个可以推敲的地方。干脆不论也是个办法。振动:物体在平衡点附近的往复运动。平衡点在此是个关键词,至于有没有规律不去管。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车震”遛狗头条是“车震_互动百科”,第三条是“车震门”
作者: mirror
日期: 05/31/2011 00:21:31

车震车震门

“模型车振试验研究”是对桥车振实验,不是对车。列车的振动实验是另外的问题。到了列车的尺度,是“车震”还是“车振”还真不好说。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50178.html

上一篇:《配乐录像:At the very beginning》
下一篇:坐观镜大师“了”字之战 
收藏 IP: 12.94.77.*| 热度|

1 吴吉良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