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林

博文

黑潮(转)

已有 4029 次阅读 2008-6-24 14: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黑潮」,即黑色水流。因其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故而得名;其特色為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深邃高溫、高鹽等特徵。「黑潮」是太平洋環流中一段獨特的百源交匯,她緊緊鑲崁在西太平洋的環緣上,與北大西洋中的灣流齊名,它同是世界大洋中的著名強流;「黑潮」一直是海洋學研究中重要的一支,黑潮和海洋、氣候的變化是密不可分的。 1980 年代中期,海洋學家以聲學技術來量測海流後,「黑潮」始可直接以儀器觀測,得以進一步現場調查黑潮的特性,台灣則是於 1990 年初引進此技術並逐漸發展成熟,唯目前仍有許多現象待進一步研究。

  「黑潮」,這股從赤道所狹帶而來的溫暖洋流,不僅成為孕育眾多生命的能量來源,千古不變的韻律,更是許多海陸生物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流通管道。「黑潮」一直都是擔負著這個重要職責,不少海底下的魚群都是靠她開疆拓土,繁衍遷徙,為自己種族的後裔尋找更多的出口。從菲律賓、台灣到日本,無不受到這條洋流的緊密牽引,從而交織出各種無限生機。

  「黑潮」是中國人早在西元前 4 世紀時所發現的。那時,中國人曾航行到日本沿岸,並發現那裡有著強大的表面海流和顯著的水溫差異;這就是以後稱為黑潮的海流及其水文特徵。台灣以東的「黑潮」曾被稱為「台灣暖流」,中國古籍如《稗海紀遊》中很早就有對它的記述;瓦雷尼烏斯 (1650) 亦在其《普通地理學》一書上,指出了這支海流的存在。

  日本人也很早就發現「黑潮」是太平洋中的大海流,其古名是「黑瀨川」;18 世紀末,日本文獻上才出現「黑潮」這個名稱,日本學者對黑潮所開展的調查研究,作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Nankei Tachibana (1800) 是最早描述黑潮的日本人,他和田早在1893 年就開始以漂流瓶試驗研究黑潮和親潮」(Oyashio Current);自 1913 年, Tasaku Kitakara 開始進行定期的海洋觀測與黑潮的科學調查。在「北太平洋聯合調查」(NORPAC),「國際地球物理年」(IGY),特別是在歷時十餘年,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測站幾乎遍及西北太平洋低、中緯度區域的「黑潮及其鄰近水域合作研究」(CSK,1965 ~ 1977 ) 中,「黑潮」調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70 年代末開展的「西太平洋聯合調查」(WESTPAC) 和日本的「黑潮開發利用調查研究」(KER,1976 ~ 1986 ) 又把黑潮調查研究引向更深入的階段。

   「黑潮」為太平洋的西邊界流,屬於北太平洋渦旋的一部份。黑潮從太平洋低緯傳輸大量的熱與水氣至高緯地區,因此就全球氣候系統緯度「溫鹽平衡」而言,亦扮演著重要角色。黑潮入侵,對南海及台灣海峽的海流有影響,也由於黑潮在海洋與氣候系統上的重要性,對東北亞而言,這洋流的變化亦是決定該區環境變化的重要因子。

  「黑潮」是發源於菲台間的呂宋海峽東方之太平洋北赤道海流,沿菲律賓群島以東向北流至巴士海峽以東之海域,再沿台灣東岸北上;因「黑潮」起流於菲律賓群島東方,日人稱為 The beginning of Kuroshio,黑潮二側有反向流存在。「黑潮」流向之途徑有季節性變化冬天近台灣夏天離台灣較遠。南海海流在春夏期間,經呂宋海峽注入黑潮,經由北棉花峽谷入侵東海,並於台灣東北海域陸棚邊緣形成一反時針流埸,並產生一長期湧昇流區,造成漁場。「黑潮」在冬季進入南海,北流至南台灣海峽,再經由基隆、棉花峽谷入侵臺灣東北端之大陸棚;黑潮水溫一般高於大陸棚上的水溫,亦較鹹。黑潮於台灣東南海域常發現不對稱之雙主軸現象(double peaks),黑潮北流至宜蘭外海,受海脊阻擋,分二支,一支東轉沿琉球島弧北流,一支直接越過海脊沿台灣東岸大陸棚斜坡,北流進入東海之大陸棚,入侵之黑潮迫使台灣海峽之外流水流向東海。當黑潮通過蘇澳和與那國島之間的水道流入東海,北流離開台灣後,近東海大陸斜坡流至日本,主軸便指向東北,並在陸架外緣和陸坡之間流動。

  冬季東北季風期間,「黑潮」僅表層受影響,其主體是逆風向北流。 黑潮表層流軸與海面動力高度等高線,或100米、200米層上等溫線梯度最大帶的位置,及走向頗為一致;所以,黑潮具有明顯的地轉或準地轉流性質。 「黑潮」流速約為 1 ~ 2 節,流量約為北赤道海流之 1/2 ~ 3/4,向北之輸送量約為 20 ~ 30 x 106 立方米/秒。黑潮進入下游地區後,由於西向增強效應,流速增加至 3 ~ 4 節,流量亦增大至 50 ~ 60 x 106 立方米/秒。因此,黑潮的流量與路徑的變化,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均與氣候系統的變化息息相關。黑潮於台灣東岸時,流幅寬約 125 ~ 170 公里離岸距離為 60 ~ 100 公里影響深度淺於 1000 公尺,北向最大流速約 0.08 ~ 0.1 米/秒,巴士海峽和台灣島南端及東岸,最大流速約 1.5 米/秒或以上;黑潮流經台灣期間,受北赤道流注入,仍不斷成長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30195.html

上一篇:未来在哪里?
下一篇:KUDEX, Kuroshio Upstream Dynamics EXperiment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