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的祖母,年逾九旬,也是我很愧对的。因为求学在外,我和她相见的日子就少了许多。每次回家,听说我要离开的那刻,她始终不忘叮嘱我几句,有时候还要把一段时间里晚辈们孝敬她的所有钱财不管多少地都全部硬塞给我。
今年过年,由于论文忙不过来,我只好在北京度过。妻子和儿子回到家里,我祖母没见我回来,却依然不甚高兴。这也足见我是多么的重要!她对我的情感因此也可见一斑了。我想,是的!我甚至每次都觉得我的祖母恐也会因为我的离家远行而生出一种莫名的落寞。反正自离家念初中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每次回家也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想看看她老人家,甚至有时候还因为不能回家见她而生出想哭的情愫来,这种状态一直伴随了我好多年。我甚至觉得自己有恋祖母情结。
哎,好在毕业在即!如若可能,我定要常回家看看她去。这里却只能说声谢谢和祝福了,谢谢我祖母三十多年来对我的这份情,祝福她能始终有一份自然所赐予的健康!
二
2月25日回了一趟家,27日回来。看望了奶奶。在我的要求下,请蒋医生来打针2次。93岁的她,基本没有什么希望了。我于是提早为她写下了两句话:一朝淑女生老无病而归实有人生至福,万世名媛因误有苦也活堪称世间楷模。
我这种泰然处之的情感,或许是出于我对奶奶的美好理解。是么?亲爱的奶奶!
三
3月3日早上6点零3分,奶奶去世了。最近的担心,终于还是发生了。当天,我回去了。第一次切身地感受了生与死,第一次切身地参与了葬礼。感受颇多,但却大多是理性常识之见。
一,葬礼是活着的人给活着的人办的。活着的人,终究是在理性的活着,不理性地活着甚至难以为人举行葬礼。
二,活着的人,想尽孝心、爱心,要在他人活着时。从这个意义上讲,葬礼有虚伪、自私的一面。
三,活着的人所举行的葬礼,是有文化意义的,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比如,人是高贵的,因此有葬礼。让人尊重死者,是为了更好地懂得尊重有死者。
四,不管葬礼如何的“颂”,但它都改变不了人的有死性这一点。从这个角度看,人是可怜的、悲剧的。
五,要有对死亡的更为切身的感受,参加葬礼是必要的。见证了他人的死亡,作为有死者的自己,如何“向死而生”,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如何拒绝死亡、抵抗死亡、解构死亡、超越死亡,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但不管活着的人如何绞尽脑汁地回答这个问题,死亡还是死亡,死亡还是要到来。
六,人的确是可怜的,人的死相,与世间万物无异。如若不想被人见证你的死,你应该选择“人间蒸发”,这样恐怕就能给人一种与死亡有关的想象空间,是么?
七,死亡并不可怕,只要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尤其不可怕。当人老到一定的时候,无疾而终,人就不知道死亡了,不知道怕了。因此,活着之时,担心死亡,焦虑死亡,但却又不能因此谋到更好之生,那么就无非是徒增活着的痛苦而已,这是没有必要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1-27 1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