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对“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的三个期盼

已有 3647 次阅读 2011-2-11 09:35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部, 2011年, 工作要点

    2011210教育部网站正式公布了“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下简称“要点”)。从“要点”看,通篇重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体现了袁贵仁部长提出的“2011年教育部工作重在落实”的意见。但通观全篇,在高等教育方面,还是有一些新的提法或说新的做法,这些做法或将影响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因之值得期盼。

    期盼之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分领域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

    “要点”之二是:“做好各类教育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规划编制。指导部直属高校和各地科学编制“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规划。完善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发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等7个分领域规划。指导做好各地高校设置规划和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

    这是对“纲要”的发展。在“纲要”中,具体阐述了今后1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但那是宏观的、数字式的、纲领式的。本次“要点”提出完善制定7个分领域的规划,值得期待。在高等教育方面,我期盼职业教育可以形成纵向衔结、学位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在横向上,可以形成与普教有效连续互动的机制。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有纵向的出口和横向的转移。在高等教育教育方面,期盼领域规划可使各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形成各高校之间的有序竞争的多样化生态。在继续教育方面,期待形成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责任、个人义务等法律义务,形成四方相互联动、互相促进的继续教育体系。在民办教育方面,期待更多的民办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期盼之二:“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成为现实

    《高等教育法》第33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可这条98年的规定至今仍停留在书面上。在实践中,高校基本上没有这个权力。“要点”第9条的任务之一是在2011年将“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期盼这次的专业目录和学位授予学科目录能够由“指令”变“指导”,增加高校在学科、专业方面设置和调整的权力。

    这些年全国每年的本科毕业生都在600万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安定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偏差。而这种偏差的背后是高校权利与义务的缺位。只有高校有了学科、专业的设置权,高校才有对市场需要的敏感性,才能有的放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期盼之三:高等教育学校章程成为高校办学的“宪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大学有一个具有法律权威的大学章程。各大学的章程是大学的宪章,它既可以调整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也调整大学内部关系,同时它也使高校办学有章可循,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中国大学恰在此方面是严重不足的。各大学基本上没有章程,即便是有章程,也基本上没有起到章程应该起到的“宪章”作用。

    “要点”第20条提出:“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和校长职权。”期盼本年度发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可以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科学解决大学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真正做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二是科学协调大学内部关系问题,重点一是在校长选任方面上多大程度上尊重和体现大学自身的意志,重点二是如何发扬大学的学术权力,形成学术权力主导的大学治理结构;三是依法保障大学的特色、类型问题,形成利于大学个性养成的生态环境;四是高等教育系统科学发展问题,要通过章程制定,形成“同层竞争、错位互补、协调发展” 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411855.html

上一篇:学术导向的大学制度设计之喜与忧
下一篇: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学发展的几个前提条件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7 刘进平 唐常杰 孙学军 陈安 王震洪 许培扬 罗帆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