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应该育底气 精选

已有 64387 次阅读 2011-1-13 08:58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之道, 底气, 学习型大学

人们常说做事要有底气,做人要有底气,这是一个人自信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给力”的表现。对大学来讲,同样如此。大学也应该有底气,大学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任务完成、职能实现有充分的认知,并自信可以圆满完成,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所大学有底气、很“给力”。由此可以说,大学的底气,就是满足自己服务用户现实的、现在的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有底气的大学就是好的大学,没有底气或者底气不足的大学则是不好的大学,或者说是很不“给力”、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大学。

具体来讲,有底气大学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表征。第一,职能清晰,定位准确。大学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但不同的大学,三大职能的内涵是不同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大学成立的职责、投入主体和政府对大学的期待决定的。在我国,“985工程”大学,应该以发展科学为其首要职能;各省内重点建设大学、所有非“985工程大学”的“211工程大学”和部属大学,应该以服务社会、社区为其首要职能;省属非重点建设大学和各类专科学院的首要职能则是培养人才。对大学本身的职能弄清楚了,有利于大学明确自己的服务面向,有利于大学底气形成。第二,自信给力,一诺千金。底气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给力”、自信。让自己服务的用户放心、安心、有信心是大学底气的最应然的表现。在这方面,大学表现于外的指标很多,如培养的人才既可以满足社会当下需要,也可以满足社会的潜在需要,同时也满足人才自身的发展需要。大学的科研既可以解决现实的问题,也有广阔的前景和影响力,水平处于科研的前沿。在社会服务方面,能够成为社会的智力中心、成为社会的人才库、思想库、成为社会的动力站。第三,精诚团结,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给力。大学也必须团结一心。大学的团结,包括校内的和谐与团结,也包括大学与校外组织的和谐与团结。校内团结的基础是共同的大学理念,共同的大学精神。校外团结的基础是共享的利益、合适的平台和适切的制度。

当然,如果以上述三个指标是度量当下中国之大学,可能会发现中国大学很没有底气,很不给力。表现恰似三个表征指标的反面:大学职能定位不清,千校一面;大学自信力差,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受诟病;大学内部不团结,与社会、社区联系少。

如何养育大学的底气呢?大学的底气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培育学习型大学。照理讲,让大学成为“学习型大学”有点让人气不过来,大学已经很“学习”了,为何还要建设“学习型大学”呢?我这里所指的学习型大学,是一个崇尚学习,以学习为目标、为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大学。这里的学习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在学校干部层面(包括大学校领导、部处领导、学院领导等所谓中层以上领导)应该加强如何办大学、怎样办大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在教师层面,主要是强化对自己学科的学习,要熟知本学科的前沿,要力创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学生层面,主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公民、如何学习、如何成才等方面的知识。在职工层面(staff),主要学习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这样观之,我们大学还真没有成为学习型大学。大学的干部更多地是学习如何当官、如何升官;更多的教师在应付,应付教学、应付科研;学生更多学习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工作;大学的职工还没有形成服务的意识等。第二,对大学进行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既包括大学对自己在现实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对自己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所处位置的认知和认同,同时也包括大学对自己未来所处的社会地位、对自己未来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所处位置的一种希望。大学科学定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对象定位,即招收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学生;②区域定位,即培养人才的空间范围;③层次定位,即培养何种层次的人才;④类型定位,即培养何种专业或何种学科的人才;⑤能级定位,即培养人才的综合实力在同层同类学校中所处的地位;⑥特色定位,即培养出的人才与同层同类学校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优势。[1]科学定位对每一所大学来说,都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动力作用。一所大学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培育自己的底气。第三,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权变理论的一个基本研究成果就是:任何组织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它必须与其外部的组织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在知识社会中,这种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大学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社会之中,大学与其它组织和社会的交往也就越来越多。大学必须紧密依靠企业、产业、行业,依靠社会、社区,开放办学。大学既要积极聘任企业高级学者作为大学教授,同时也要积极把企业办成大学的第二校园。只有与外部组织、社区、社会紧密合作了,才能科学解读社会、企业、用户需要,也才能有底气地去服务自己的用户。

有人说,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可我们看到的中国大学却还处在社会的边缘。中国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底气去说“我可以满足用户的现在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中国大学离“有底气”还是任重而道远。



[1]  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34):3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403950.html

上一篇:大学应该养霸气
下一篇:日益异化了的大学“干部”调整
收藏 IP: .*| 热度|

18 张骥 王晓峰 陈绥阳 王涛 吉宗祥 吕喆 刘圣林 贾伟 侯成亚 许培扬 武京治 丛远新 罗教明 张玉秀 杨文祥 lftkf xqhuang newren09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