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柏林大学的勃兴与停滞——柏林大学百年祭 精选

已有 7234 次阅读 2010-4-5 16:40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洪堡, 柏林大学, 大学与社会

柏林大学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改为现名是为了纪念柏林大学的缔造者、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17671835)。洪堡是19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政治家。洪堡很早就致力于推动德国的政治改革以达成德国的富强,但是一直遭到皇帝、贵族、军人等保守势力的阻碍。1806年,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完全失败而告终,阻碍政治改革的一切旧势力也随之垮台。洪堡被任命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当时,德国的十几所传统大学经过普法战争后基本上是茍延殘喘。洪堡认为,德国要走上富强之路,必须拥有一批领先于他国尤其是法国的大学,通过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准,最终推动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于是,于1809年他开始创办柏林大学,并提出教学和科研想结合、尊重学术自由、实行教授治校的办学三原则。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务实的人才培育。在此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较不重视研究。此后洪堡的理念传递至欧、美各地,也成为许多大学仿效的对象。柏林大学同时带动了布勒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一批新型大学的创办和原有传统大学的改造。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大学很快在欧洲的大学中脱颖而出,并且成功地推动普鲁士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在欧洲占据了领先地位。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大学更是高居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盟主地位,成为英美仰慕的文化知识之典范。柏林大学的成功,不但使洪堡成为永载德国大学发展史的人物,也使洪堡成为整个世界大学理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大学理念以及为实现这种理念而设计的办学原则,对后来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林大学成立时有四个传统系科:法律系,医学系,哲学系和神学系。第一个学期只有256名学生上课。但二十世纪开始,柏林大学开始显露成果,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柏林大学,即1901年荷兰人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教授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此后,该大学共出了二十七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马克思(Karl Marx)几次报考柏林大学都未考中,最后于1836-1841年在柏林大学傍听法律专业。恩格斯(Fiedrch Engels)也曾于1841-1842年利用在步兵炮团服兵役的业余时间去柏林大学傍听。柏林大学吸引了全世界的留学生,这些学生成为传播洪堡理念的火种。

洪堡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一座“僧侣居住的城镇”,是一个做学问的“伊甸园”。他从以下三方面设置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以区分大学和社会,保持大学自身的特质:第一,从“行动者”的角度界定大学边界,认为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洪堡继承并发展了中世纪大学的思想,他创建柏林大学,就是想组织一个从全欧洲吸收人才的学者团体,他希望通过学者们对科学的探索而实现民族的复兴。在洪堡的大学观中,“学者”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学者。洪堡认为:“教师的事业有赖于学生的参加,否则就难以有所成就。即使学生没有主动汇集于教师周围,教师也会去寻找学生;教师虽训练有素,但也因此易于失之偏颇和缺少活力,而学生固然不甚成熟,但较少成见,勇于探索,教师要实现其目标,就必须结合这两者。”([]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第二,从大学“活动”的视角界定大学边界,指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 洪堡指出,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大学“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94.)“一旦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是不需要从精神的深处创造出来,而是可以通过收集把它广泛罗列出来的话,则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且将永远丧失殆尽。”([]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传[M] 洪堡所说的科学即所谓的纯科学,他指出:“高等学术机构倘要实现其目标,其全体成员(只要可能的话)就必须服膺于纯科学的观念。”(  []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高等教育论坛.) 纯科学建立在深邃的观念之上。纯科学不追求任何自身之外的目标,只进行纯知识、纯学理的探求,不同于历史和自然科学这些“经验科学”,纯科学能够统领一切学科,是关于世上万般现象知识的最终归宿。对于大学“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活动,他指出:“大学总是为国家承担着一些实际性工作——教育年青人。”([]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在《立陶宛学校计划》中,洪堡提出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完人”。“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揩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完人”即是个性和揩、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完人”也是有修养的人。第三,洪堡认为在大学边界内,基本的运行规则是自由与宁静。洪堡希望国家、政府和社会要积极为大学创造自由宁静的环境,希望“国家决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地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当坚信,只要大学达到了自己的最终目标,它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李真.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1.)同时,他也希望大学的学者把“身外的闲暇或内心的追求用于科学和研究。”([]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94.)以实现大学的学术自由。通过以上三点,洪堡创造了德国大学的神话,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实践。

但是,时代造英雄,大学从本质上讲也是时代的产物。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大学改为柏林洪堡大学。但改了名字的大学,并没有保持其发展的势头。它还是被美国大学超越了。这其中的缘由很多,但其中的关键乃是大学对社会的适应度。症结在于大学边界的跨越性和渗透性较差。

从外部关系上讲,大学没有很好地适应外部多样化、多元化社会。大学没有尽快转型,没有走出伊甸园,彻底地参与到社会中去。没有实现大学与社会的融合、与市场的融合。而此时的美国大学则完全走出象牙塔,大学教授不仅是大学的教授,也是大公司的支持对象。

从大学之间关系讲,德国大学也没有实现大学之间的完全公平竞争。而此时的美国大学则完全进入了错位发展,同类竞争阶段。这得益于万·布什的建议。在布什给罗斯福总统的《科学,无止境的疆界》报告中,提出政府不要再建专门的研究机构,而应该扶持现存的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等。政府扶持应该采取合同竞争的方式。布什的建议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投资,也带来了竞争。

从内部治理上讲,美国大学自有大学起基本实行的是董事会制度。校外人员的参与,有效地扩展的大学的视野。“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必须是由专家和院外人士两方面组成的,学术自治才会实际有效。没有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没有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僵化,最后就会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奈斯贝特,1971

以上三点,是美国大学的优势,也是美国大学超越德国大学,雄居大学前列的原因。

在今天的大学发展中,既要保障大学有一个合理的边界,以保障大学的组织特性和运行逻辑,大学必须坚守这样的边界。同时,大学也要确保大学边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以实现与社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只有不断地吸收社会有益的精华,大学才会永葆活力。

更多内容参考:

 

大学边界观发展概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309128.html

上一篇:何时大学的财政支出能够公开?
下一篇: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案”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收藏 IP: .*| 热度|

9 惠小强 陈儒军 陈绥阳 蔣勁松 魏玉保 吴锦宇 曹须 张肖飞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