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地球科学原理之34 地球将来的氧化-还原平衡
热度 1 廖永岩 2009-5-10 19:29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虽然太阳风在逐渐增强,但由于现地球表面已是强氧化性环境,能受太阳风强烈作用的氢已相当少,就算因冰川作用而造成地磁场的消失或反转,因太阳风而失去氢等还原性气体的可能性不大。氧气的分子量达 32 以上,就算一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689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地球科学原理之33 光合生物出现后的氧化-还原平衡
廖永岩 2009-5-7 13:14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因为地球的原始大气,虽然还原性远比宇宙大气低,但仍是强还原性的环境。所以,最早出现于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生物,肯定是由厌氧非光合生命体经厌氧光合生物(如硫细菌、光合细菌等)逐渐演化而来,也肯定是厌氧型生命体。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75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32 有机物的能量及氧化-还原平衡
廖永岩 2009-5-5 09:02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生命体由有机物构成。生命由能量维持,而维持生命的能量,除植物经光合作用能直接利用光能外,生命可以利用的能量,主要是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生命体通过利用有机物分解或氧化所释放的化学能,维持生命的存在。所以,供给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699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31 光合生物出现前的氧化-还原平衡
廖永岩 2009-4-28 21:10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前几回我们介绍了 第二节 地球演化过程中的 pH 平衡 ,现在,我们来讨论本章 第三节 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氧化 - 还原平衡 。 地球是太阳系仅有的含有大量氧气的星球 (McElroy, 2000; Nunn,1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4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30 有机碳沉积对地球的作用
廖永岩 2009-4-25 20:36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沉积碳酸盐岩为 6 10 7 Gt(1Gt=10 9 t), 有机物沉积为 1.5 10 7 Gt ( Falkowski , et. al., 2000 ) 。 因为有如下方程式 ( 曹宗巽和吴相钰, 1979 ) &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71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29 地球的pH值演化过程
廖永岩 2009-4-23 20:05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38-40 亿年前当地球的地壳冷却至水蒸气的凝聚点时,就有液态水的形成 ( Nutman, et. al., 2001; 张均, 1998 ) 。因为地球已经进行了 6 亿多年左右的去气作用,原始大气中已有很多的 C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62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28 硅系统平衡对地球的作用
廖永岩 2009-4-21 16:07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碳平衡系统解决了地球去气作用使大气 CO 2 浓度继续增高的问题,但同时又和地球去气造成的其它酸性气体一道,产生了一个 H + 增多,使水圈变酸( pH 值下降 )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地球演化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6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是官科或是民科?
廖永岩 2009-4-17 14:03
廖永岩 广东海洋大学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一、官科 不知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分官科和民科。 民科,往往与官科相对。若一个人被认为是科,不是官科,才被认为是民科。 那么,你是官科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 ...
个人分类: 人文|675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27 碳平衡系统对地球的作用
廖永岩 2009-4-15 21:56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上一回我们讨论了地球去气作用 通过增强温室效应,解决了地球继续降温的问题。但同时,它又带来了另一个地表会因 CO 2 等温室气体过多而增温的问题。现在,我们讨论碳系统的平衡,如何解决这个 CO 2 等温室气体过多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56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